
管架离心机如何清除样品泄漏残留?
一、前言
管架离心机在生物、化学、临床等实验中广泛应用,偶有离心管密封失效或超速失衡导致样品泄漏。若不及时彻底清除残留,不仅影响后续实验,还可能腐蚀机体、污染样品,甚至引发交叉感染。本文依据实验室规范,系统介绍事故发生后清除样品泄漏残留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及预防措施,帮助实验人员快速高效恢复设备洁净状态。
二、安全防护准备
人员防护:配戴实验服、一次性手套、防护眼镜及面罩,必要时佩戴防化面罩或呼吸器;
区域隔离:设置警戒标志,非相关人员禁止进入;
材料工具:准备吸液纸巾、一次性纱布、塑料铲、软毛刷、不锈钢容器、无纺布、废液收集桶;
清洗剂与试剂:中性洗涤剂、70%乙醇、0.5%漂白粉溶液、专用去污粉、酶解清洗液。
三、事故初步处置
立即停机:按下急停或关机开关,切断电源并等待转子完全停止;
断开电源:拔下电源插头,防止误启动;
通风排气:若样品含挥发性或有毒气体,启动排风系统并佩戴呼吸防护;
记录信息:拍照保存泄漏范围、时间及管号,作为后续分析与质量追溯依据。
四、粗略清理
大块残留:用塑料铲或一次性刀片清除离心腔内肉眼可见样品块体,收集至废液桶;
吸干液体:用吸液纸巾或一次性纱布轻轻吸干残余液体,避免扩散;
转子拆卸:戴防护手套,松开转子锁紧螺母,取下转子和适配器;
腔体清空:将离心腔内所有配件及转子放置于不锈钢托盘,待后续单独清洗。
五、精细清洗
中性洗涤:将转子、适配器及离心腔内部涂抹中性清洗剂,浸泡5–10分钟;
软刷擦拭:用软毛刷由内向外轻刷转子腔壁、凹槽及管架卡位;
冲洗: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反复冲洗至少3次,直至无残留泡沫;
酶解去污:对蛋白质或生物样品,可使用酶解清洗液温浴(37℃,10 min),提高去污效果。
六、消毒与脱菌
70%乙醇喷洒:对金属表面喷洒乙醇并自然风干;
漂白消毒:用0.5%漂白粉溶液擦拭腔体及配件,接触10分钟后以水彻底冲净,防止腐蚀;
紫外照射:在机腔敞开状态下,使用实验室紫外灯照射10–15分钟,杀灭余留微生物;
高压灭菌:适用于可拆卸的耐高温部件,121℃,15 psi,20分钟。
七、干燥与复原
自然晾干:将清洗干净的部件放置于洁净台风干;
压缩空气吹干:如有压缩气源,用洁净无油气体吹净水滴;
装配检查:检查O形圈、密封条有无磨损或变形,必要时更换;
转子复装:按照“标记对齐、螺纹顺畅、扭矩适中”的原则安装转子并锁紧。
八、功能验证
空载试运行:在最低转速下空转1分钟,检查振动与噪音是否正常;
平衡检测:放置配重管,设定中速离心1分钟,观察是否出现失衡报警;
温控测试:开启制冷功能至4℃,运行5分钟,确认温度可稳定达到设定值;
记录报告:填写清洗与验证日志,归档留存,确保设备可追溯。
九、残留监测
化学残留:用中性指示试纸或比色法检测离心腔表面pH;
生物残留:用生物荧光探针检测管架与腔壁微量蛋白质或DNA残留;
视检与触检:目视检查表面光洁度,用手指轻触感受有无滑腻感;
定期复检:对高风险设备,建议每季度开展残留检测,防控累积污染。
十、常见问题与处理
难以去除的色素沉着:可使用专用去污粉(氧化型),局部研磨后清洗;
氧化锈斑:对钢制机体可使用稀盐酸溶液轻刷,随后中和并彻底冲洗;
密封条沾粘:如密封条表面粘附蛋白质,可拆卸后用酶解液浸泡清洗,并涂抹硅脂润滑;
腔内异味:在完成清洗后,喷洒少量75%乙醇并保持通风,异味将迅速消除。
十一、预防性维护与管理
操作规范:严格执行离心管装载与盖螺纹拧紧流程,减少泄漏风险;
定期检查:每月检查转子与适配器的完整性及密封件状态;
机体清洁:每日或每周进行外表及腔体擦拭,避免样品残留积累;
培训制度:制定清洗SOP,组织实验人员定期培训与演练。
十二、总结
样品泄漏残留清除是保证管架离心机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通过做好安全防护、分步清洗、消毒脱菌与功能验证,并结合科学的预防性维护,既可快速恢复设备洁净,也能延长使用寿命,确保实验结果可靠。希望本指南能为实验室工作者提供实用的操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