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培养摇床高速振荡是否更有利于溶氧

在生物、医学、制药及环境科学等研究领域,微生物或细胞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繁殖和代谢是常见的实验过程。氧气作为许多微生物和哺乳动物细胞需氧呼吸的基本代谢底物,溶氧水平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代谢产物积累及生物反应结果。因此,在培养系统中提高**溶解氧(DO, dissolved oxygen)**浓度成为实验设计与设备优化的重要方向。

一、溶氧的基本原理与影响因素

1. 溶氧定义

溶解氧是指溶解在水或培养液中的分子态氧气,通常以 mg/L 或 % 饱和度表示。其浓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 气液接触面积:越大越利于氧气扩散;

  • 气体分压:氧分压越高,溶解度越大(亨利定律);

  • 液体温度:温度越高,溶解度越低;

  • 搅拌与流动状态:增强对流可促进氧气扩散;

  • 液体表面张力与粘度:影响气体穿透液膜的能力。

2. 微生物或细胞对溶氧的依赖性

  • 需氧型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链霉菌)在对数期对氧气依赖性极强;

  • 哺乳动物细胞(如CHO、293)在溶氧下降时代谢减缓;

  • 厌氧菌或兼性菌则对高溶氧敏感,甚至抑制生长。


二、培养摇床对溶氧的促进机制

培养摇床通过振荡方式使液体不断与空气接触,其溶氧促进机制主要包括:

  • 破除液面静态膜:液体不断扰动使得表面张力下降,气体更易扩散;

  • 增加液体循环:液体上下翻转,减少氧气在上层过饱和而底部缺氧的现象;

  • 形成涡流:液体在瓶内旋转形成旋涡,增强氧气交换区面积;

  • 促进气泡形成与破裂:尤其在高速条件下,带入气泡有助氧气溶解。


三、“高速振荡是否更有利于溶氧”:理论分析

1. 振荡速度对液体流动模式的影响

  • 低速(<100 rpm):液面轻微波动,主要为层流;

  • 中速(100~180 rpm):液体出现翻滚、溅洒,转为湍流;

  • 高速(180~300 rpm):瓶内形成涡流,气液交换区扩大,氧气交换速率提高。

2. 氧传递速率(OTR)的决定因子

氧气传递速率的经典公式为:

OTR = kLa × (C – C)*

其中:

  • kLa:氧气传递系数,代表氧气从空气进入液体的能力;

  • C*:液体中氧气最大溶解度;

  • C:当前溶解氧浓度。

高速振荡通过增加kLa 值,提升 OTR。根据实验研究,振荡速度增加时,kLa 呈现非线性增长趋势,但在一定速度后趋于饱和甚至下降。

3. 高速的潜在副作用

虽然高速振荡理论上提高了kLa,但也可能带来以下问题:

  • 剪切力增加:对哺乳动物细胞、原生动物等结构脆弱的体系造成损伤;

  • 泡沫大量形成:带入空气泡会导致培养液流失、蛋白失活;

  • 培养瓶稳定性下降:高速下液体爬升瓶颈、瓶体翻转、液体外泄等事故增多;

  • 热量积聚增加:振荡摩擦产生的热量影响恒温系统稳定。


四、实际实验中的数据分析与研究案例

案例一:酵母菌液体发酵实验

  • 设定温度:30℃;

  • 对比rpm设置:120 rpm、180 rpm、240 rpm;

  • 溶氧趋势:120 rpm下溶氧下降明显,细胞增殖慢;180 rpm溶氧平衡维持稳定,生长速率最快;240 rpm溶氧略高,但出现泡沫积累,OD600反而略降。

案例二:CHO细胞悬浮培养

  • 温度设定:37℃;

  • rpm对比:100 rpm、150 rpm、200 rpm;

  • 溶氧与细胞活率:150 rpm条件下溶氧充分且细胞活率最高,200 rpm开始出现凋亡增多现象。

**结论:**高速振荡对某些系统确有溶氧促进作用,但其效果存在上限,过高速度反而影响培养质量。


五、科学设定振荡速度的优化建议

1. 根据体系特性设定转速区间

培养体系推荐转速范围(rpm)是否适合高速震荡
需氧细菌(大肠杆菌等)180~250适合,利于高效供氧
酵母与真菌类150~220适中,避免起泡
悬浮哺乳动物细胞80~150慎重,高速易凋亡
固体发酵液体提取200~280可高速,强化萃取

2. 配合其他溶氧增强措施

  • 使用透气膜封瓶口:允许气体交换又防止污染;

  • 添加抗泡剂:抑制泡沫产生,避免泡沫阻氧;

  • 增加液面面积:选择较宽瓶口的容器;

  • 控制灌装体积:一般装液不超过瓶容积的1/3~1/2。

3. 调整瓶体角度与托盘设置

  • 稍微倾斜托盘角度,可改变流动路径,提升混合效率;

  • 加装慢速风扇辅助空气流通,有助热量与气体分布均匀。


六、管理层面:摇床溶氧效率调试建议

1. 实验前进行“振荡条件预筛选”

  • 设置不同转速梯度(如100/150/200/250 rpm);

  • 对比每个速度下的溶氧变化与产物积累;

  • 选取OTR最优而又不会引发副作用的速度。

2. 纳入实验设计文档与SOP模板

  • 每个培养方案应标注“最佳振荡转速范围”;

  • 建立《溶氧调节记录表》,记录试验条件与调整结果;

  • 实验人员培训中强调“高速≠最优”,需科学评估。


七、结语

高速振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溶氧效率,特别是在需氧性微生物快速扩增与高代谢阶段中,其带来的气液交换增强可以明显促进培养进程。然而,“更高≠更好”,过高转速可能带来的泡沫累积、剪切损伤与热力不均,往往反而破坏实验体系。

因此,溶氧优化的关键不在于单一追求“高速”,而是要根据具体体系需求、培养瓶设计、灌装比例、振荡平台结构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与动态调节。

在科学实验中,我们追求的是效率,更是稳定性与再现性。高速振荡是提高溶氧的一种工具,而非万能公式。只有真正理解其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才能让每一转都转得有据可循、有益实验。


黑马仪器网   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公司的所有产品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浙ICP备19042474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