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标仪开机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在实验室中使用酶标仪(Microplate Reader)进行吸光度或荧光检测之前,除了掌握基本操作要领外,还需要做好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以确保仪器正常运转、数据准确可靠,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以下内容将从环境条件、仪器外观与功能检查、硬件连接与稳定性确认、软件与系统设置准备、样本与耗材预处理、安全防护与应急预案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帮助实验人员在开机前将各项细节落实到位。

一、实验室环境与基础条件

  1. 实验室整洁度与温湿度管理

    • 地面与工作台清洁:确保仪器放置区域无灰尘和水渍,避免液体飞溅进入机体内部。

    • 温度控制:一般室温保持在20℃–25℃之间,温度波动应控制在±1℃以内,减少测量误差。

    • 湿度控制:相对湿度应维持在40%–60%之间,防止高湿导致光路镜片起雾或仪器电路受潮。

  2. 电源与稳压装置

    • 三孔插座或配备独立电源插座:仪器功率一般不大,但应使用接地良好的漏电保护插座。

    • 稳压电源或UPS(不间断电源):避免电压波动、瞬时断电对仪器电子部件造成损害,以免实验中断或参数丢失。

  3. 实验通风与排风条件

    • 若后续实验中使用挥发性有机物(如某些酶标底物或加热操作时挥发气体),需保证实验室通风良好。

    • 对于荧光检测若有潜在化学发光物质,也应避免在密闭空间内操作,确保操作人员健康。

  4. 环境振动与隔离

    • 酶标仪对微弱光信号较为敏感,避免仪器放置在振动明显的台面上,如临近离心机、振荡器附近。

    • 若实验室空间有限,可考虑在振动较小的实验台架或实验柜上摆放仪器。


二、仪器外观与基本部件检查

  1. 外观完好性

    • 仔细检查仪器外壳是否有明显磕碰、裂纹或被液体溅湿的痕迹。

    • 门盖或探头支架应灵活、不卡滞,无明显异响。

  2. 标签与警示标志

    • 查看仪器各处是否贴有出厂检验合格标志、部门资产标签,以及电压、功率规格标签。

    • 若发现欠缺或损坏,及时联系仪器管理人员或服务工程师进行补贴或更换。

  3. 光学窗口与滤光片检查

    • 打开酶标仪检测舱(若仪器设计允许自主打开),观察光学组件区域是否有尘埃、污渍或痕迹。

    • 保证光路窗(窗口玻璃)表面干净,无指纹及灰尘颗粒;若表面有污垢,可使用光学纸或无纤维棉签蘸光学清洗液轻轻擦拭。

    • 部分酶标仪具备可更换滤光片或滤膜系统,确认滤光片是否正确安装、无破损或松动现象。

  4. 温度模块与加热/冷却功能(如配备)

    • 确认恒温舱(若仪器带温控功能)内无残留液体或结露,同时确保温度探针、温度屏蔽罩正常就位。

    • 若配备“加温/降温”设计,应当检查对应接口是否完好、无漏电或接触不良现象。

  5. 光学探头与灯源状态

    • 常见光源类型有钨灯、氙灯、LED等。若仪器配备氙灯,需要确认灯管使用寿命(可通过软件提示或维护记录查询),避免灯管老化导致信号衰减。

    • 光学探头(若可拆卸)需要检查探头底部与插口是否干净,无异物阻塞;探头表面若出现划痕或沾染,应及时更换或联系厂商维护。


三、硬件连接与仪器稳定性确认

  1. 电源线与信号线检查

    • 确保电源线无裸露、破损或插头松动现象;插头与插座密合良好,无火花或异响。

    • 若仪器通过USB、网口或其他方式与电脑连接,确认对应线缆接口牢固、无遮挡或压扁现象;若使用专用数据线,应优先选用原装标配线缆。

  2. 地线与接地保护

    • 确保仪器地线良好接地,若实验室地线系统不完善,可使用独立接地插座。

    • 避免仪器与其他大功率设备共用一个插座或延长线,减少电磁干扰。

  3. 电脑与网络环境检查

    • 若使用专用软件操作酶标仪,需检查电脑操作系统是否符合仪器要求(常见Windows 10/11 64位)。

    • 检查电脑与仪器的通讯端口是否被其他设备占用,如打印机、扫描仪等,避免端口冲突。

    • 若仪器需要联网校时或上传数据,确认实验室网络畅通、防火墙或网络策略允许相应数据传输

  4. 仪器放置平稳性

    • 使用水平仪(或目测)检查台面是否平整,仪器放置是否稳固;如有垫脚,可适当调整实现水平。

    • 仪器工作时,极少振动;若地面有明显震动风险,另寻更稳固台面。

  5. 开机试运行前的静置

    • 若仪器刚从低温环境(如空调温度较低的实验室)移动至室温环境,最好静置30分钟以上,让内部组件适应室温,减少温度骤变对光学探测器或温控模块的影响。


四、软件与系统设置准备

  1. 软件与驱动程序的版本确认

    • 检查电脑中已安装的仪器控制软件版本是否为厂家推荐或实验室统一选定版本。若软件更新了新版本,需确认与仪器固件兼容性再行更新。

    • 确认电脑已安装必要的USB驱动或网口驱动(视仪器通信方式而定),并在“设备管理器”中查看是否出现黄色感叹号或问号标志。出现异常时,应重新安装驱动程序或联系技术支持。

  2. 操作账户权限与软件激活

    • 确保登录电脑的用户具有管理员或相应操作权限,避免在运行软件时因权限不足导致无法生成文件或修改系统配置。

    • 若仪器软件需要激活码或序列号,打开软件前需确认激活状态,避免中途因试用期到期或密钥失效引发数据丢失风险。

  3. 默认参数与校准参数载入

    • 在软件中预先设定或导入实验室统一制定的检测参数,如波长、增益、闪光次数、读数模式(单波长度或双波长度比值)、温度控制设定、吸光度或荧光灵敏度等参数。

    • 若存在预先校准结果,可在软件中载入校准曲线或校正系数,确保测量过程中仪器处于校准状态。

  4. 数据存储路径与备份方案

    • 软件中新建或指定实验数据存储路径,建议选择网络盘或外部硬盘作为数据备份存储盘,避免本地磁盘满载导致数据丢失。

    • 针对重要实验,可开启自动备份功能或定期将数据手动拷贝至其他存储介质。

  5. 软件预热与光源预热

    • 部分品牌酶标仪在开启软件后会启动光源预热程序,尤其是氙灯、钠灯等。待光源预热完成后,才能保持发射信号强度稳定。

    • 软件中一般会显示“预热剩余时间”或“灯源状态”,当显示“Ready”或“正常”后才能开始正式测量。


五、耗材与试剂的准备

  1. 微孔板与板型匹配

    • 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微孔板类型,如透明底板用于吸光度检测,黑色底板用于荧光检测,白色底板用于化学发光检测

    • 确认微孔板规格(96孔、384孔或其他),以及板型(平底、V底、U底)与仪器读取托盘兼容,避免出现无法放置或读数不准的情况。

    • 如需使用预涂层板,应在开机前检查封口膜或封口贴完整无破损,并验明板体上试剂分布是否均匀。

  2. 移液器与管材校准

    • 根据预期实验体积范围,选择1–10 μL、10–100 μL、100–1000 μL型号的移液器。实验前至少每周对移液器进行一次校准或误差检查,确保加样精确度。

    • 使用经校准、洁净的吸头,并在实验开始前检查吸头包装是否完好无污染。

    • 如果采用多道移液器(8道或12道),需确认导头无断裂或卡顿,移液速度均匀。

  3. 试剂配制与温度适应

    • 如试剂为冷冻保存(如某些底物、荧光试剂),提前将试剂由−20℃或−80℃冰箱中取出于冰上化冻,待试剂温度回到4℃后再复溶或稀释。

    • 配制操作尽量在冰上或低温台上进行,避免酶活性受热衰减。

    • 配制完毕后,将试剂轻轻颠倒混匀,避免剧烈漩涡造成气泡,再离心略转下液,除去气泡。

  4. 试剂与样品标识与预分装

    • 为了提高操作效率并减少移液误差,可将待测样品及质控品分装到标有编号的试管或96孔板预先准备好,并记录样品对应孔位位置。

    • 明确标注每种试剂的有效期及批号,并在实验记录表中注明使用批次,以便后续追溯。

  5. 仪器校准用标准品与质控品

    • 如果实验设计需要绘制标准曲线,提前准备好已知浓度梯度的标准品或参考品,浓度范围覆盖实验预期测量范围。

    • 质控品可选用已知浓度的阳性和阴性对照样本,并在实验报告中作为质控结果一并汇报。


六、安全防护与应急预案

  1. 个体防护准备

    • 穿戴实验室标准防护服、闭口鞋及一次性手套,必要时佩戴实验室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避免试剂飞溅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

    • 如使用有机溶剂(部分底物溶于有机溶剂),需佩戴适当防护手套并在通风柜内操作。

  2. 化学药品与废液处理

    • 按照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对各类酸碱、酶标底物、显色剂等进行分类标识和存放。

    • 废液应收集于指定的废液桶中,留意不同废液类别(有机溶剂类、含酶类、含重金属染料类等)分开存放,避免混合后产生危害。

    • 仪器正常运行后若出现液体泄漏,应立即关机,断开电源,用吸水纸或吸液海绵吸干,并根据所溢试剂种类进行消毒或中和处理。

  3. 电气安全与紧急断电装置

    • 确保实验室配备灭火器、防雷保护器,并熟悉灭火器使用方法。

    • 若仪器突然冒烟或出现火花,应立即按下急停按钮或直接关闭仪器后方电源开关,并通知实验室管理员或电气维护人员。

  4. 意外情况处理流程

    • 若测量过程中出现高温报警或过流提示,应立即记录报警信息,查看仪器故障手册或联系技术支持。

    • 仪器读数异常(如吸光度值无响应或数值异常漂移),可先检查光路窗是否沾污、板体是否放置正确、试剂是否过期,排除常见问题后再进行检测。


七、开机与预运行步骤要点

  1. 开机顺序与时机选择

    • 完成上述环境、耗材、软硬件准备后,方可打开仪器电源开关。一般仪器背后有主电源开关,开关顺序应为“先上电源→再开软件”,关闭时则“先关软件→再关电源”。

    • 开机后,仪器会自检并运行风扇、冷却系统、光源预热程序,此过程一般需要几分钟,建议设定好预热时间后再加载样本。

  2. 自检与报警信息核对

    • 仪器通电后会进行自检,包括风扇转动、自检喇叭提示、光源灯丝检查等。如果有自检警报或故障代码,应及时记下信息,参照说明手册进行排查或联系厂商。

    • 检查仪器显示屏上是否出现“Ready”或“System OK”提示。如出现“OIL OVER TEMP”(油温过高)或“LAMP FAIL”(灯源故障)等警示,需待报警消除后才能继续操作。

  3. 预运行测试与基线漂移检测

    • 预运行时可先将空板(无样品的空板)加载到仪器中,选择常用波长进行一次“空白”读数,观察吸光值或荧光背景值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若背景数值异常高或漂移幅度较大,需先清洁光路或更换滤光片后再测试。

    • 连续测量数块空白板,确认读数稳定后,才能认为仪器光源与探测器正常、可以开始真正实验。


八、实验记录与培训考核

  1. 开机日志与运行记录

    • 每次开机应在“酶标仪使用记录本”中填写开机时间、操作者姓名、仪器状态备注(如是否有报警或光源预热时间)、当日主要实验内容等信息。

    • 定期(如每周一次)进行记录本审核,统计仪器使用频率、灯源更换周期及故障情况,为后续维护提供参考依据。

  2. 操作人员培训与考核

    • 参加仪器培训的实验人员,需熟悉开机前后各步骤,并通过内部考核,只有合格者方可独立操作。

    • 考核内容可包括:仪器基本结构认知、日常维护流程、常见故障排查方法、安全操作守则等。

  3. 版本更新与技术文件归档

    • 若厂商或内部技术单位对仪器固件或软件进行升级,应有专人负责升级实施,并将升级日志与说明文件归档至仪器维护档案中。

    • 同时,需要将最新版本的用户手册、故障排查指南、操作SOP等资料完整保存,方便实验人员随时查阅。


九、常见问题与避免误区

  1. 灯源预热不足导致读数漂移

    • 部分新手操作人员在开机后未等待预热完成就直接加载样本,可能导致读数不断下降或个别孔位信号异常。必须严格依据仪器提示等待光源稳定后再读数。

  2. 移液器加样速度过快或未除气泡

    • 快速加样易形成气泡,气泡会导致吸光读数波动。在加样时应垂直插入微孔,缓慢释放液体,避免残留气泡。若孔中已有气泡,可通过轻拍板底或使用离心机短暂离心(如样品允许)将气泡去除。

  3. 微孔板摆放不平整或方向摆放错误

    • 微孔板放入托盘时需对准卡槽,确保板平稳。若出现微孔板倾斜或歪斜,仪器读数时激光或光束偏移,会引起读数不准确。可通过仪器软件中的“定位”功能进行微调。

  4. 使用报告格式与数据储存格式不统一

    • 不同实验室或不同实验批次可能使用各自定义报告模板,但在多中心或数据比对项目时需统一输出格式;以免后续数据整合时出现列名不一致、单位不统一等问题。

  5. 忽视仪器维护周期与日志记录

    • 一些实验室习惯“有问题再维护”,往往忽略日常清洁与光源更换记录,导致仪器性能下降时无法追溯问题源头。应建立周期性维护计划(如每月清洁、每半年或一年检查光源寿命),并严格执行。


十、总结与建议

开机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酶标仪实验顺利进行并获得可靠数据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实验室环境、电源稳定性、仪器外观与光学部件、软件驱动与参数设置、耗材试剂预处理、安全防护与应急预案等方面的全面关注和落实,可最大限度地降低仪器故障率和数据误差风险。与此同时,完善的操作记录、定期培训与考核、规范化的维护计划和故障排查流程,是保证仪器长期良好运行的基础。


黑马仪器网   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公司的所有产品仅用于科学研究或者工业应用等非医疗目的,不可用于人类或动物的临床诊断或治疗,非药用,非食用,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浙ICP备19042474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