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板机培训中常见操作错误有哪些?
一、引言:操作错误为何屡见不鲜?
洗板机作为ELISA、酶标分析、细胞实验等生物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操作界面日趋智能,但其运行过程涉及流体力学、精准定位与软硬件协同控制。很多实验室使用者未经过系统培训,或仅接受短时间口头指导就上机操作,从而在实践中暴露出一系列错误行为。这些操作错误轻则影响数据准确性,重则损坏设备、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形成长期隐患。
本文从实训经验、厂家案例与用户反馈出发,系统梳理洗板机培训中最常见的操作失误,涵盖设备开关机、洗液准备、程序设置、运行中监控及日常保养等方面,辅以分析和改进建议。
二、准备阶段常见错误
1. 未正确连接液体管路
很多洗板机使用者在安装洗液瓶与废液瓶时,出现以下问题:
进液管插错瓶口:进液口插入废液瓶,导致吸空或泵内进废液。
管路气密性差:连接不紧,导致泵吸入空气形成气泡。
未确认液体方向标识:多数洗板机瓶盖上有“W” (wash)、“R” (rinse)、“WASTE”等标记,用户常忽略。
后果: 洗液供应异常、冲洗失败、泵损伤。
建议: 养成操作前“管线颜色+流向核对”的好习惯,最好使用透明软管并进行初次灌液操作检查。
2. 使用错误的洗液或水质
常见错误包括:
用高盐浓度PBS清洗未定期冲洗 → 结晶堵塞针头。
使用纯水替代去离子水 → 微生物滋生、泵腐蚀。
使用未过滤液体 → 杂质堵阀门和泵室。
建议: 制定实验室统一的洗液配置标准,至少每周更换洗液瓶液体,避免“陈水”长期滞留。
三、开机与运行阶段常见操作错误
1. 跳过开机自检或初始化
部分用户为节省时间,开机后直接运行洗板程序,跳过初始化动作(如洗头归位、Z轴标定)。
后果:
洗针未归零 → 洗头与孔板碰撞,损坏器材;
洗头位置错误 → 某些孔未清洗、背景不均。
建议: 强制开机后执行一次“原位归零”或“针位检测”程序,不要随意跳过提示。
2. 未设定合适的吸液高度
洗板过程中吸液针位置对清洗残留和细胞保护至关重要:
吸液过深 → 可能刮伤孔底贴壁细胞或吸走沉淀;
吸液太浅 → 存液过多,导致交叉污染;
使用默认值不匹配板型 → 错位吸液。
建议: 按照微孔板类型(平底/U底/V底)设定吸液高度。若有细胞层,应保留 ≥ 1 mm 液层保护。
3. 未检测洗液余量或废液满瓶
最常见的错误之一是:
洗液用尽时继续运行 → 空抽导致泵干磨;
废液瓶已满仍继续运行 → 液体回流至主机,污染内部。
建议: 培训中应强调“程序运行前必须人工检查液位”的强制动作;高端机型可启用液位传感器报警功能。
四、程序设置与运行逻辑错误
1. 使用默认程序不校准参数
很多用户懒于设置,直接运行“默认洗板程序”,导致:
清洗时间不足 → 背景偏高;
冲洗次数过多 → 耗液浪费且干扰细胞;
吸液/注液同步未设 → 液体逆流。
建议: 培训中应介绍各种“应用场景模板”(如ELISA、细胞培养、蛋白吸附)对应的清洗参数,避免盲用。
2. 未设置交叉吸排时间间隔
当注液与吸液几乎同时进行,液流可能形成漩涡或死角,产生不规则流体冲击。
建议: 使用“注后延迟吸液”功能(推荐 ≥ 0.5秒)形成短暂静置,利于有效冲洗和排尽残液。
3. 忽视板底液体残留评估
用户常仅关注视觉上的“干净”,未考虑以下情况:
洗后每孔残留量不均 → 数据变异系数升高;
孔间残液滴入下一板 → 引起交叉污染。
建议: 使用天平或自动读板器间接检测洗后残留,判断程序需否优化。
五、运行中操作不当
1. 误中断程序
一些新手用户操作中:
临时触碰“暂停”或“取消”按钮;
中途打开门盖导致洗头失步;
停电或软件闪退后未复位直接重启;
后果: 程序断点不一致 → 清洗流程紊乱、孔号错位。
建议: 设置“程序锁定模式”防误操作;断点后建议执行一次空运行程序归位。
2. 插拔微孔板不规范
常见插板错误:
板未压平 → Z轴洗头下压时撞断洗针;
板方向放反 → 导致实际洗孔与目标孔对不上;
板底湿润 → 水珠影响稳定性与冲洗对准性。
建议: 使用带定位卡扣的板托,并在培训中提供图示方向识别方法。
六、保养和停机阶段常见错误
1. 未清洗管路即关机
实验结束后直接断电关机,导致洗液残留在管道中,常见后果:
管路结晶堵塞;
阀门被腐蚀;
微生物繁殖 → 泡沫多、气泡阻断液流。
建议: 每次使用后必须执行“自动冲管”程序,用去离子水清洗2分钟以上,并进行“空气吹干”。
2. 忘记排空废液或关闭泵阀
长时间不排废液会导致:
胶管腐烂变形;
瓶内压力失衡导致管路逆流;
异味或微生物滋生。
建议: 培训中加入“关机五项检查”:断电、冲洗、排废、吹干、盖紧。
七、软件控制层面错误
1. 驱动与操作系统不兼容
安装软件未匹配操作系统版本,导致:
驱动未加载;
程序无法识别设备端口;
存储路径冲突,数据丢失。
建议: 使用厂家推荐配置,统一操作系统版本,并安装最新版驱动补丁。
2. 用户权限未设定
多用户共用洗板机时,权限未细分可能造成:
新用户误改程序模板;
高权限程序被误删;
参数被替换后无人知晓。
建议: 培训中应介绍多账户管理与程序锁定机制。
八、培训建议与制度化流程设计
为最大限度减少操作错误,应将以下步骤制度化:
培训模块 | 内容要点 | 建议频率 |
---|---|---|
新员工上岗培训 | 软件操作、洗液准备、程序设置 | 入职首周 |
每季度回顾 | 常见错误复盘、参数更新 | 每3个月 |
故障应对演练 | 泵故障、堵针、错误吸排演示 | 每半年 |
实操考核 | 包括灌注、吸液高度校准、程序建立 | 年度一次 |
九、结语:错误源于忽视细节,预防胜于维修
洗板机虽小,但每一项参数、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最终实验结果。常见的操作错误往往源自“以为你懂”的假设,忽视了设备与实验体系之间微妙的物理与生物联系。系统化、可追溯、嵌入实验流程的培训机制,是避免错误、延长寿命、保障实验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