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孔板振荡器如何进行 OQ/PQ?
一、概述
在GMP/GLP质量体系中,微孔板振荡器的OQ/PQ是保证设备在实际运行条件下满足设计规范、实现预期性能的重要环节。OQ侧重验证设备运行参数和安全保护功能是否符合技术规格;PQ侧重评估在典型生产/实验条件下,设备能否稳定、可靠地完成指定任务。二者共同构成设备最终验收的核心内容。
二、OQ—运行确认
1. OQ目标
验证振荡器硬件、软件及安全保护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确认设备在所有规格范围内,参数设定准确且响应及时。
保障运行环境与电气接口符合技术要求。
2. OQ准备
编写OQ协议
前言:简述目的、范围、职责分工及术语定义。
设备信息:型号、序列号、制造商、安装地点和出厂日期。
测试项目:列举所有拟验证的功能、参数及其接受标准。
测试环境:温度、湿度、电源参数及振荡介质说明。
资源配置:检测仪器(频率计、温度计、加速度传感器等)、辅助设备、工具及耗材清单。
角色与权限:明确执行人、审核人及批准人。
检查前提条件
IQ已完成:包括设备到货验收、安装位置、电气接地、结构安装、软件安装及网络配置等已验证并记录完毕。
校准证书:所有检测仪器均在有效期内,并具有可追溯校准证书。
SOP与表单:OQ执行SOP、数据记录表格、偏差报告模板和签字栏等已齐备。
3. OQ执行
3.1 功能验证
面板与软件操作
按键/触屏响应:依次测试主控面板所有按键与菜单选项,响应时间≤1s,无输入失误或冻结现象。
参数输入范围:分别输入最低值、最高值和典型值(如振幅1–50mm、频率10–300rpm、运行时间1s–99h59min),读取值与设定值偏差≤±1%。
存储/调用程序:新建程序、保存、删除、调用各项功能,验证执行一致性,程序存储数目与最大容量符合说明书。
安全保护测试
超速保护:故意设置超过最高频率,观察是否自动停车并报警。
欠压/过压保护:模拟电压异常,确认设备切断并报警。
紧急停止:按下急停按钮后,振荡器立即停止并切断输出,松开后需重新启动。
门/盖保护:若振荡箱配有门联锁,打开后振荡应立即停止并报警。
3.2 性能参数校验
振幅校准
示波器或位移传感器测量:在不同频率档位(如50、150、300rpm)下,记录实际振幅,偏差≤±5%。
多点测试:至少在低、中、高三点测试,每点重复三次并取平均。
频率校准
频率计测量:使用光电或磁电传感器,测定设定频率与实际频率差值,误差≤±1rpm。
线性范围:在10–300rpm范围内至少五档测试,验证线性关系。
稳定性与波动度
长时间运行测试:设定典型工况(如200rpm、10mm振幅)连续运行8h,采集每隔30min的振幅与频率值,偏差范围应保持在设计要求内(通常±5%)。
温升检测:振荡平台与机壳表面温度在8h内升高不超过5°C。
载荷能力验证
满载测试:在平台上放置最大允许重量(如5kg均匀分布),验证振幅与频率误差仍在±5%范围内,且无异常振动或噪声增大。
3.3 环境与接口检查
环境适应性
在不同温湿度条件(15–30°C、20–80%RH)下进行功能与性能测试,确认设备性能无明显变化。
通讯与接口
若有外部通讯需求(RS-232、Ethernet或USB),模拟数据传输场景:发送控制命令并接收状态反馈,无丢包或延迟超限(≤100ms)。
4. OQ报告
测试记录:完整填写每个测试项目的数据与观察结果。
偏差与偏差处理:如果出现不符合项,需填写偏差报告,分析原因,并记录纠正措施及再验证结果。
审核与批准:由执行者、QA审核、部门负责人签字,最终形成OQ确认文件。
三、PQ—性能确认
1. PQ目标
在实际生产/实验流程中,验证振荡器能否稳定、高效地完成既定任务。
通过代表性工况试验,评估设备对实验指标(如混匀度、重复性、样本完整性等)的影响。
2. PQ准备
编写PQ协议
项目背景:说明实验目的、样品类型(细胞、蛋白、核酸等)及关键质量指标。
试验方案:明确样品数量、批次数量、振荡参数组合、检测方法及接受标准。
安全与废弃物管理:列明生物安全、化学安全及废液处理流程。
样品与检测方法
3. PQ执行
3.1 代表性试验
混匀效率测试
固定板式样品:在96孔板中加同浓度染料溶液,设定两个振荡方案(如100rpm/5mm与200rpm/10mm),分别振荡2min、5min、10min。
检测与分析:用酶标仪测定各孔吸光度,计算CV值(孔间变异系数),要求CV≤2%。
温和振荡对细胞存活率影响
细胞悬液:取同株细胞悬液于板中,进行200rpm/5mm、300rpm/3mm两个工况振荡20min。
活力检测:采用台盼蓝染色法或荧光染色法测定存活率,要求细胞存活率≥90%。
蛋白稳定性评估
蛋白溶液:分别在150rpm/5mm与250rpm/8mm振荡30min。
结构完整性检测: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记录吸收光谱或用胶体金法检测聚集,判断是否有降解或聚集现象。
高通量自动化兼容性
将振荡器与自动移液工作站联动,通过编程实现“移液→振荡→测读”循环,进行多轮(如50轮)全流程试验,检查是否出现堵塞、信号丢失或样品溢出。
3.2 重复性与再现性
批内重复:同一批样品在相同条件下重复3次,计算CV;CV应≤3%。
批间重复:不同批次样品或不同日期进行试验,结果应一致,偏差≤5%。
3.3 极限与异常工况
最小负载测试:空载或1孔样品振荡,确认系统稳定;
极限参数测试:接近最大振幅或频率运行,观察样品是否溢出、飞溅或泡沫产生。
4. PQ报告
数据汇总:以表格和图表形式展示各项性能指标及统计分析结果。
评估结论:对照预先设定的接受标准,给出设备性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的结论。
改进建议:如发现性能不足之处,提出优化方案(如调整振荡方案、更新夹具等),并在实施后补充再评估。
四、复验与再确认
定期复验
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完整的OQ/PQ或部分关键项目验证,确保设备性能不随时间衰减。
重大变更再确认
如更换电机、控制器、主要部件或软件升级后,需重新执行对应的OQ项目;若影响实验结果,则补充PQ验证。
五、文档管理与质量追溯
归档:OQ/PQ协议、执行记录、偏差报告、审核批准文件等均应按电子和纸质双轨管理,保存期限不少于设备寿命期加五年。
追溯:如出现实验异常,可通过设备验证记录快速定位问题来源,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
六、注意事项与最佳实践
严格控制环境条件:温湿度、电压波动等外界因素对振荡器性能影响较大,建议在恒温、恒湿的实验室或仪器房内进行验证。
校准与维护配合:OQ/PQ前后应进行仪器校准与日常保养,消除设备状态变量。
多学科协同:项目涉及工程、质量、应用等团队协作,确保技术要求与用户需求充分对接。
持续改进:把OQ/PQ中发现的问题及优化措施纳入质量改进体系,形成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