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湿系统的工作原理
150i型培养箱采用自然蒸发式加湿系统。其核心结构是一个可拆卸的水盘,置于培养箱底部。在培养箱运行过程中,通过加热和空气循环使水盘内的水逐渐蒸发,从而增加箱内相对湿度。该系统结构简单,故障率低,但对注水操作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保持水盘中水位适宜,是维持湿度在90%以上的前提。
二、注水前的准备工作
2.1 关闭箱门与运行系统
在进行加湿盘注水操作之前,应将箱门关闭或部分开启以避免外部空气大量进入,导致湿度波动。若设备允许,建议短暂停止CO₂供气,以避免因开门操作引起气体浓度异常。
2.2 洗手并戴上清洁手套
注水过程涉及直接接触水盘或其周围结构,为避免引入微生物污染,应在操作前洗净双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2.3 准备注水容器
使用清洁、专用的注水容器,如玻璃量杯或高温耐用塑料壶。注水容器应为经过消毒处理的器具,避免二次污染水源。
三、注水用水要求
注入加湿盘的水质对整个箱内环境有深远影响。不当用水可能引发霉菌繁殖、水垢沉积、传感器腐蚀等问题。
3.1 推荐水源类型
超纯水(Type I):最佳选择,纯度高,离子含量极低。
去离子水(DI water):适用于一般环境,需定期清洗水盘以防微生物滋生。
灭菌蒸馏水:广泛使用于生物实验室,既能维持水质纯净,也抑制细菌生长。
3.2 禁止使用的水源
自来水(含氯离子和硬度离子,易结垢)
纯净水(可能存在细菌)
未处理的雨水或地表水(污染严重)
四、加湿盘注水操作步骤
4.1 打开培养箱外门与内玻璃门
轻开培养箱外门和内玻璃门,避免长时间敞开以减少内部温湿度波动。
4.2 取出或直接操作加湿盘
150i加湿盘通常放置在箱体底部托盘区域,材质多为不锈钢或高强度聚合物。可直接将注水容器伸入箱内进行加水,或在需要彻底清洁时取出水盘后注水再放回。
4.3 注水量标准
注水量应控制在加湿盘最大容积的70%~80%。避免加满以防运输震动或门开时水溅出,也避免过少导致蒸发速度过快。一般情况下,约注入2.0~2.5升灭菌水可满足一天左右的湿度需求。
4.4 避免溅水
注水时操作应缓慢、稳定,防止水溅出污染箱底或滴落至电气部件。尤其注意不要让水接触到温度探头或CO₂传感器底座区域。
4.5 完成后检查位置与水平
若水盘曾取出,应确保放置回箱体时贴合底部定位槽,无翘起、偏移现象。确认水盘处于水平位置,避免局部水深影响蒸发均匀性。
五、注水频率与湿度监控
5.1 注水频率建议
在环境温度为37°C、湿度维持在90%条件下,水盘每日蒸发量大约为0.8~1.2升。依据开门频率及箱体设置情况,建议每日或每两日检查水位一次,并补充所需水量。
5.2 湿度波动排查
若注水后湿度无法恢复,应检查以下几个方面:
水盘是否位置偏移或倾斜
加热系统是否工作正常
门体密封条是否完整无破损
内部是否存在大面积冷凝导致湿度传感器误判
六、加湿盘清洁与维护
加湿盘作为高湿环境组件,易积聚微生物和矿物质沉积物。定期清洁可有效防止霉菌污染、气味产生及水垢干扰。
6.1 清洁频率
推荐每周进行一次彻底清洗,并在每次注水前简要检查是否存在异物沉积。
6.2 清洗流程
取出水盘:关闭电源,将水盘取出至无菌操作台。
排出残水:倾倒所有剩余水体,避免混入清洗剂。
擦洗内壁:使用软布蘸取70%乙醇或5%过氧化氢溶液擦拭水盘内壁。
漂洗干净:用灭菌水反复漂洗,直至无泡沫残留。
干燥或立即注水使用:可风干或直接重新注入灭菌水装回培养箱底部。
七、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 | 原因分析 | 解决方案 |
---|---|---|
注水后湿度不升 | 水盘未摆正 / 蒸发不充分 | 检查水盘位置,确认系统通风正常 |
水盘中出现浮渣或絮状物 | 水源污染或未定期清洗 | 更换纯净水源,增加清洁频率 |
水垢附着底部 | 长期使用硬水(含钙镁离子) | 更换去离子水,定期用醋酸浸泡除垢 |
水位下降过快 | 开门频繁或温度过高 | 减少开门次数,或适度降低加热功率 |
内腔有异味 | 水盘微生物滋生 | 清空并彻底消毒,检查空气过滤模块 |
八、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过程禁烟禁饮食,避免人为污染水源。
严禁使用腐蚀性清洁剂,如强酸、强碱,避免损伤水盘材料。
勿使用尖锐工具刮洗水盘,以免留下划痕滋生细菌。
注意防电防水,操作时避免液体流入电控系统或接缝缝隙。
若设备长期停用,建议将水盘内残水完全清除并晾干。
九、科学管理建议
建立《加湿盘维护记录表》,包括注水日期、水量、清洗情况、湿度变化等。
明确责任人操作流程,避免多人员随意注水造成过量。
培训新员工掌握注水步骤和错误识别方法。
对长期实验(>7天)安排湿度预警阈值,确保湿度恒定。
十、总结
赛默飞150i培养箱所配置的自然蒸发式加湿系统在保障培养环境湿度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合理进行加湿盘注水不仅保障实验稳定性,更有助于设备的长期运行与环境洁净。本文系统梳理了注水所涉及的准备、操作、维护及常见问题处理等内容,提供了详细的实操依据。对于实验室管理者及操作人员来说,重视注水细节、规范流程控制,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一环。正确注水不仅是一项日常操作任务,更体现出实验环境控制的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