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默飞培养箱311技术参数
赛默飞培养箱311技术参数全面解析
赛默飞培养箱311作为实验室细胞培养和微生物培养的高端设备,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的品质,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医药研发及临床检测等领域。设备的技术参数不仅体现了其硬件设计和功能优势,也是保证培养环境稳定性和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关键依据。本文将系统梳理和详细解读赛默飞培养箱311的主要技术参数,帮助用户深入理解设备性能特点,指导合理选型与应用。
一、温度控制参数
1. 温度范围
赛默飞培养箱311支持从室温+5℃到60℃的温度调节范围,满足大多数细胞培养及微生物扩增的温度需求。
适用场景:常见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一般设定于37℃,某些特定微生物或酶反应需要较低或较高温度,311可灵活适应。
2. 温度波动精度
温度波动范围控制在±0.1℃以内,确保培养环境的高度稳定。
重要性:温度的微小波动可能影响细胞代谢速度和增殖效率,精准控制可提高实验重复性。
3. 温度均匀度
箱内温度均匀度达到±0.3℃,通过风道设计和循环风扇保证箱体各位置温度一致。
技术措施:采用定向风循环系统,促进空气对流,避免局部过热或冷点。
4. 温度控制方式
采用智能PID控制算法,结合高灵敏度PT100温度传感器,实现快速响应与动态调节。
优点:避免温度过冲或滞后,保证温度曲线平稳。
二、湿度控制参数
1. 湿度调节范围
可实现腔体相对湿度(RH)自动控制,范围覆盖40%至90%。
意义:湿度过低会加快培养基蒸发,导致细胞干燥;过高则可能产生冷凝,影响无菌环境。
2. 湿度波动范围
湿度波动控制在±3% RH以内,确保环境湿度长期稳定。
3. 加湿系统类型
采用电加热水盘加湿,稳定蒸发纯净水,防止颗粒污染及细菌滋生。
4. 湿度传感器
内置高精度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响应迅速且长期稳定。
三、CO₂浓度控制参数
1. CO₂浓度范围
标准控制范围为0%至20% CO₂,支持5% CO₂培养环境的主流需求,同时可灵活调整以满足特殊细胞培养需求。
2. CO₂浓度波动精度
维持在±0.1% CO₂以内,确保培养环境pH稳定,避免酸碱波动影响细胞生长。
3. 传感器类型
采用非分散红外(NDIR)CO₂传感器,精准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4. 气体流量调节
内置气体混合系统,支持精确气体比例调节和稳定供气。
四、结构及尺寸参数
1. 容积容量
培养箱311的有效容积一般为140升左右,具体型号略有差异,满足中小规模实验需求。
2. 内胆材质
高质量304不锈钢内胆,耐腐蚀、易清洁,符合实验室洁净标准。
3. 外壳材质
优质冷轧钢板喷涂处理,坚固耐用,外观现代。
4. 观察窗
采用多层真空钢化玻璃,提供良好观察视野,兼具保温与隔热效果。
5. 层架设计
多层可调节搁架,最大灵活度适配各种实验容器和器皿。
6. 尺寸规格
外部尺寸:约宽600mm×深650mm×高850mm(具体尺寸视型号不同有所调整)
内部尺寸:宽450mm×深450mm×高700mm(以内部有效容积为准)
五、电气及安全参数
1. 电源要求
标准电源规格为220V±10%,50Hz交流电,功率约为500W。
2. 安全保护
过温保护,温度超过预设值自动断电报警
缺水保护,水位低时自动停止加湿
门开报警,防止频繁开门导致环境扰动
断电记忆,断电后恢复原设定参数
3. 噪音水平
低于45分贝,适合实验室安静环境需求。
六、控制系统参数
1. 控制面板
配备高分辨率彩色触摸屏,支持中文及多语言显示,操作简便。
2. 数据记录
支持实时温度、湿度、CO₂浓度数据记录及导出功能,方便实验数据管理。
3. 程序设置
允许用户设定多段培养程序,自动切换参数,提高实验效率。
4. 通讯接口
提供USB及RS485接口,支持远程监控及实验室自动化管理系统集成。
七、性能指标与测试认证
1. 认证标准
产品通过CE认证,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及ISO实验设备标准。
2. 性能测试
温度均匀性测试
湿度稳定性测试
CO₂浓度响应时间测试
抗干扰能力测试
所有指标均达到或优于行业标准。
八、使用环境及维护建议
1. 环境条件
建议使用环境温度为5℃至35℃,避免极端环境影响设备性能。
2. 维护周期
建议每6个月进行一次专业校准,每月清洗水盘及过滤网。
3. 运行注意事项
避免频繁开关箱门,保持环境稳定
使用纯净水或去离子水进行加湿
定期检查气体管路及接口
九、应用场景与技术优势
结合以上技术参数,赛默飞培养箱311适合于:
细胞培养及扩增
干细胞研究
微生物检测
胚胎学实验
药物筛选及毒理学评价
技术优势突出在于:
高精度环境控制,确保实验数据可靠
先进的安全保护,保障实验样品安全
灵活的程序设定,提升实验效率
易维护设计,降低使用成本
十、总结
赛默飞培养箱311以其卓越的技术参数和可靠的性能,为生命科学实验室提供了稳定、安全、精确的培养环境。用户通过了解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参数,能够更好地发挥设备优势,实现科学研究和生产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