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实验室培养摇床如何设定不同批次培养时间

在微生物培养、细胞扩增、重组表达、药效分析等实验场景中,实验室培养摇床凭借其恒温与振荡双功能,为菌种或细胞提供了稳定均一的生长环境。随着实验进程的多样化和并行化,同一平台上往往需同时或交错进行多个不同批次的培养实验。这就对实验设计提出了新的管理挑战:如何科学地为不同批次设定合理、精准、互不干扰的培养时间,以实现数据可比性最大化、实验效率最优化与设备使用最大化?

一、何为“不同批次培养”?

1.1 批次的定义

在微生物与细胞实验中,一个批次通常指在同一时间、相同条件下接种的样品集合,其在培养过程中应当遵循相同的温度、转速、时间、振幅等参数设置。

不同批次可能存在:

  • 培养启动时间不同;

  • 培养周期或目标阶段不同;

  • 培养目的不同(如对照组与实验组);

  • 样品来源不同(菌株、细胞、培养基等);

  • 对结果采集时间的要求不同。

1.2 多批次培养场景的实际需求

场景不同批次的时间需求表现
蛋白表达诱导培养至不同时间点后分别加诱导剂
生长曲线绘制设定0h~24h多点采样
比较菌株耐药性同时启动,结束时间不同
发酵产物对比同种菌株不同培养基,培养周期长短不同
细胞密度优化起始接种量不同,需要分别采集终点样品

二、培养时间的设定依据

2.1 生长周期模型分析

常见微生物或细胞生长曲线包括:

  • 滞后期(Lag phase):适应阶段,通常需1~4小时;

  • 对数生长期(Log phase):快速分裂期,最常用于实验采样;

  • 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营养耗尽、增长停滞;

  • 衰退期(Death phase):大量死亡。

不同批次培养的时间设定,核心就是要对齐或错开上述不同生长阶段。

2.2 目标产物的合成周期

  • 若目标为细胞量(如发酵菌体):采样时间应选择对数期后期;

  • 若目标为蛋白表达:考虑诱导延迟、表达峰值时间;

  • 若目标为代谢物积累:需延长至稳定期甚至衰退期。

2.3 搅拌速率与温度影响

高温与高速振荡将缩短滞后期与对数期,故需根据设定rpm与温度调整采样时间。例如,同样的大肠杆菌培养,在180rpm与37℃条件下可能6小时达峰,而在30℃时需8~10小时。


三、多批次培养时间的安排策略

3.1 并行启动、错峰采样

适用于:

  • 同一条件、多个培养瓶;

  • 采集不同时间点。

操作方式:

  • 所有瓶子同时进入摇床;

  • 设置不同编号与采样时间表;

  • 保持统一温度与转速,防止变量过多。

优点:易于控制,设备利用率高。

3.2 错峰启动、同步终止

适用于:

  • 多组实验需在同一时间统一采样;

  • 目标为在同一时点比较不同处理组。

操作方式:

  • 设定主实验终止时间;

  • 以倒推方式安排各批次启动时间。

例如:主实验终止时间为明日10:00,需获得不同生长时间样品:

  • 24h样品 → 今天10:00接种;

  • 12h样品 → 今天22:00接种;

  • 6h样品 → 明日4:00接种。

优点:采样同步、比较直观,适合需要一次性处理样本的场景。

3.3 分段式培养切换

适用于:

  • 多个实验使用同一台摇床,但培养周期重叠度低;

  • 可手动或自动切换托盘。

策略:

  • 在前一批培养结束后快速清理托盘,接入下一批;

  • 适配短周期菌株或快速实验(如3~6小时微生物快速扩增);

  • 结合标签管理与时程表进行排班。


四、操作实施要点与注意事项

4.1 精准记录每批次起止时间

  • 每批次接种后立即记录“启动时间”;

  • 建议使用电子表单/Excel统一管理;

  • 设置提醒机制,防止错过采样点。

4.2 每批次样品做好标签管理

  • 样品瓶统一贴上时间编号、菌株编号、接种时间;

  • 建议使用防水标签,避免摇床高湿环境损坏。

4.3 合理安排设备负载

  • 摇床平台空间有限,应评估瓶体数量、大小、平衡布局;

  • 控制每批次样品不影响通风与温控均匀性。

4.4 分批设置防误操作策略

  • 尽量避免频繁开盖或启停摇床;

  •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将多台摇床分别服务不同批次;

  • 若需人工采样,使用记录板明确当前运行瓶组状态。


五、应用案例分析

案例一:大肠杆菌表达不同时间诱导组

实验目标:确定诱导时间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操作:

  • 接种后,设置0h、2h、4h、6h后分别添加IPTG;

  • 所有样品统一于20h时采样、离心、SDS-PAGE检测;

  • 通过倒推设置不同“启动+加药”时点。

成效:

  • 成功捕捉蛋白表达峰值时间;

  • 所有样品统一采样减少误差,提升数据可比性。

案例二:乳酸菌多配方发酵对比

实验目标:比较三种培养基对产酸能力影响

操作:

  • 三组样品分别于早中晚接种;

  • 每组培养时间保持24小时;

  • 在次日上午统一采集所有组,测pH与乳酸浓度。

优势:

  • 充分利用设备时间窗口;

  • 采样操作集中化,减少人为变量。


六、辅助工具与制度建议

6.1 时间表模板建议

建议将以下要素记录于表单中:

批次编号样品名称接种时间培养时长采样时间操作人

6.2 自动提醒工具

  • 可使用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绑定设备状态;

  • 设置电子日历提醒;

  • 高端摇床支持设定倒计时报警、自动终止。

6.3 培养批次切换 SOP 制度

  • 明确各时段人员职责;

  • 培养瓶进入/移出平台均登记;

  • 所有样品存档、试剂配置、清洁记录标准化。


七、结语

实验室培养摇床虽然是一台看似“标准化”的设备,但在多实验、高强度、交错式运行的现代科研环境中,如何科学安排不同批次的培养时间,已成为保障实验成功、提升数据质量、节约设备资源的关键管理环节。

合理的批次时间安排,是对实验逻辑的延伸,是对设备资源的优化,更是对科研严谨性的体现。只有建立起精准记录、流程标准、协调机制的体系化培养计划,才能让培养时间从“人为估算”走向“科学控制”,为科研工作提供更高效、更稳定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