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霉菌培养箱操作规程
霉菌培养箱操作规程是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保证实验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步骤。以下是霉菌培养箱从启动前检查、操作流程到停机维护的详细操作规程。
一、启动前的准备工作
设备检查
确保霉菌培养箱放置在平稳、通风良好的位置,避免阳光直射和靠近高温设备。
检查电源线、插头是否完好,电源电压是否符合设备要求,避免使用潮湿的电源插座。
检查培养箱内部是否清洁,托盘和架子有无霉菌或污垢,若有需先行清洁。
清洁和消毒
使用湿布擦拭箱体内部,去除灰尘或残留物,避免污染样品。
可用70%-75%的酒精或消毒剂对内部进行消毒,特别是托盘、架子和门密封条。
开启紫外灯进行消毒,紫外线照射30分钟,确保箱体内无残留微生物。
水盘加水
若设备带有湿度控制功能,检查水盘并加入纯净水或蒸馏水,水位适中,避免过高或过低影响湿度控制效果。
确保加湿器或水盘正常工作,湿度传感器完好无损。
二、操作流程
开启电源
确保电源接通稳定,开启设备电源开关,待显示屏亮起,设备进入待机状态。
温湿度设定
根据实验需求设定适宜的温湿度,通常霉菌培养温度为25°C至30°C,湿度控制在70%-90%之间。
在控制面板上设定温湿度参数,确认无误后开始调节。
若实验要求分阶段调整温湿度,可通过设备的编程功能进行分段设定。
样品摆放
将培养基或样品放入培养箱内,均匀摆放在托盘上,保持适当间距,以确保空气流通。
避免样品直接接触箱体内壁,以防污染或影响温湿度的均匀分布。
运行过程监控
避免频繁开关门
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频繁开关箱门,以保持箱内环境的稳定性。若需观察霉菌生长情况,可通过箱门观察窗查看。
三、操作后的停机和清洁
停机
实验结束后,关闭设备电源,等待显示屏熄灭。
若培养箱内温度较高或湿度较大,停机前稍微打开箱门,待温湿度恢复至常温常湿后再完全打开,防止水汽凝结。
清洁
移出所有样品和培养基,取下托盘和架子,进行清洁。
使用湿布和适量酒精或温和清洁剂,擦拭箱体内部、托盘、架子及门密封条,确保无霉菌残留。
清理水盘和湿度系统,倒掉剩余水分并用清水冲洗,防止水垢积累。
紫外线消毒
每次使用后,建议进行紫外线消毒,开启紫外灯照射30分钟,以清除可能残留的霉菌孢子和微生物。
四、日常维护与保养
定期检查
每周检查一次温湿度传感器,确保其读数准确,必要时进行校准。
每月检查门密封条、通风口和过滤器的状态,确保密封良好和空气流通。
设备记录和保养日志
建立设备使用和保养日志,记录每次使用、消毒和维护的时间及内容,以便后续跟踪设备状态。
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保养和校准,必要时更换老化部件,如紫外灯管和传感器。
安全注意事项
操作紫外线灯时避免直视或照射皮肤,以防紫外线伤害。
使用消毒剂时佩戴手套和口罩,避免化学品直接接触皮肤和呼吸道。
五、注意事项
确保稳定的温湿度
使用过程中,尽量保持设定温湿度的稳定性,避免随意调整,影响实验结果。
减少干扰因素
避免频繁开关门或触碰内部样品,保持内部环境的洁净和稳定。
定期更换零部件
及时更换老化的密封条、紫外灯和传感器,避免因老化部件导致温湿度失控或消毒不彻底。
总结
严格遵循霉菌培养箱的操作规程,可以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实验结果准确。同时,通过科学的清洁、消毒和维护,能有效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