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二氧化碳培养箱灭菌循环 180 ℃ 干热灭菌对传感器是否有损伤?

在细胞培养、组织工程、微生物研究和生物制药等高标准实验领域,二氧化碳培养箱(CO₂ incubator)被广泛使用。为了维持内部无菌环境,避免支原体、细菌、真菌等污染源破坏实验数据,定期对培养箱进行高温灭菌成为行业通用做法。

目前高端CO₂培养箱普遍集成180℃干热灭菌功能,通过高温加热整个腔体以杀灭绝大多数微生物,特别是耐药支原体与芽孢类细菌。然而,这一高温处理过程也引发了用户对设备内部精密元件——尤其是气体传感器——是否会被损坏的关注。

一、180℃干热灭菌的基本原理

1.1 灭菌机制

干热灭菌(dry heat sterilization)是通过持续高温(一般为160–180℃)作用于设备表面与内部空气,实现微生物蛋白质变性、脂质熔融、DNA破坏和代谢系统失活的过程。其灭菌机制主要包括:

  • 脱水作用:破坏微生物细胞膜;

  • 热氧化作用:通过高温氧化有机结构;

  • 化学键断裂:热解胞内化合物。

与湿热灭菌(如高压蒸汽)相比,干热灭菌适用于耐高温的金属、玻璃、陶瓷、不锈钢等材料,对设备内部腐蚀性小。

1.2 应用条件

  • 温度范围:160–180℃

  • 时间要求:2–4小时不等(含升温与保温)

  • 环境状态:干燥、密闭腔体


二、CO₂培养箱中常见的传感器种类与结构

在现代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常见的传感器包括:

2.1 CO₂传感器

类型一:红外传感器(NDIR)

  • 工作原理:利用CO₂在特定红外波段的吸收特性进行浓度检测;

  • 结构构成:红外光源、探测器、光学腔体、加热元件;

  • 封装材料:常为金属壳、陶瓷、石英窗。

类型二:热导型传感器

  • 基于CO₂的热传导性不同实现浓度检测;

  • 精度较低,抗污染能力较弱。

2.2 温度传感器

  • 热电偶:常见K型、T型等;

  • RTD(铂电阻):PT100、PT1000等;

  • 封装良好者可耐温高达400℃。

2.3 湿度传感器

  • 电容式或电阻式

  • 对高温极为敏感,一般最大耐受温度不超过125℃;

  • 不建议放置在灭菌过程中工作状态中。


三、180℃干热对传感器的潜在损伤机制

3.1 材料热稳定性

传感器内部包含多种敏感部件,包括半导体芯片、焊接电极、光学元件等,高温下可能面临以下风险:

  • 焊点融化或变形

  • 光学透镜变形或偏移

  • 粘合剂老化、脱胶

  • 线路绝缘层失效

  • 内部密封失效导致污染进入

3.2 气体检测单元老化

红外CO₂传感器通常具备自加热能力并能承受一定高温(约100–140℃),但180℃仍可能超出其长期工作上限,导致:

  • 探测器失准;

  • 红外窗口受热破裂;

  • 老化加速,灵敏度下降。

3.3 电子电路烧毁

若未将传感器断电或从腔体中移除,高温可能导致电路板老化、元器件脱落、电容爆裂等严重后果。


四、厂商技术规范与产品设计策略

4.1 高端培养箱的设计解决方案

主流设备厂商如:

  • Thermo Fisher(Heracell系列)

  • Panasonic(MCO系列)

  • Binder

  • Eppendorf

其具备180℃灭菌功能的型号通常采取以下策略:

  • 传感器“避热设计”:将传感器设计为可拆卸模块,在灭菌前拆除;

  • 高温兼容元件:使用耐高温材料封装传感器;

  • 灭菌自动识别模式:自动断电所有传感器电源;

  • 弹出式感应结构:传感器位于热场相对温和区域,如腔体外侧通风口;

  • 替代式检测模式:在灭菌过程中不读取传感器数据。

4.2 使用说明书中的建议

多数设备说明书中明确指出:

  • 灭菌前应断电

  • 可拆卸传感器建议临时移除

  • 若传感器为固定式,则需确认其型号具备耐高温认证

  • 灭菌后需进行传感器重新校准或自检。


五、实际应用案例与行业经验

案例一:某制药实验室使用Thermo Heracell 240i

  • 配备红外CO₂传感器;

  • 灭菌前断电,未拆除传感器;

  • 经3年周期性高温灭菌使用后,传感器仍正常工作;

  • 但检测灵敏度略有下降,需年检校准。

案例二:某高校实验室Panasonic培养箱误操作

  • 忘记断电,且传感器位于腔体中心;

  • 经过180℃干热处理后传感器彻底损坏;

  • 更换成本高达数千元。

案例三:某医疗机构使用Eppendorf C170i

  • 采用预设灭菌程序;

  • 灭菌模式自动断电,传感器封装具备耐高温能力;

  • 灭菌后自动进行校准;

  • 五年内未出现明显性能衰减。


六、安全建议与最佳实践

6.1 灭菌前准备

  • 确认培养箱是否设计为“支持传感器高温灭菌”;

  • 如不确定,建议拆除或物理遮蔽传感器;

  • 断电是关键步骤,防止电子元件带电受热损坏。

6.2 灭菌后操作

  • 切勿立即上电,需待设备完全冷却;

  • 检查传感器读数是否异常;

  • 若设备支持,执行自检或自动校准程序;

  • 可用CO₂标准气体进行传感器验证。

6.3 周期维护建议

  • 定期使用标准气体检查CO₂传感器偏移;

  • 每年进行一次专业校准;

  • 若发现读数漂移频繁,应考虑更换元件;

  • 建议每次灭菌记录传感器运行状况与变化趋势。


七、是否适合常规实验室使用180℃灭菌?

维度是否推荐
高端实验室(GMP/临床级)推荐,配套传感器可耐温
常规高校实验室谨慎,视设备型号决定
配备高精度CO₂传感器建议拆除或避温
多人共用旧型号设备建议改用化学或过氧化氢灭菌
实验频次高/污染概率高推荐定期高温灭菌,搭配可换式传感器模块

八、未来发展趋势

8.1 耐高温传感器模块化

新型CO₂传感器将采用陶瓷封装、石英窗口、全金属外壳设计,可承受更高温度并延长使用寿命。

8.2 自动避温结构

未来培养箱将集成“热保护腔体”或“活动式传感器抽屉”,灭菌时传感器自动退出热区。

8.3 智能状态识别系统

结合AI芯片判断灭菌状态与传感器老化程度,自动提示用户是否可继续使用。

8.4 新型灭菌方式融合

将180℃干热与低浓度过氧化氢、紫外线协同使用,降低对传感器的单一热应力。


结语

180℃干热灭菌是一种可靠而高效的灭菌方式,广泛应用于二氧化碳培养箱内部杀菌,但也确实对箱体内部的传感器构成一定热损伤风险。是否造成实际损伤,取决于培养箱设计、传感器类型、材料封装、灭菌频次与使用规范等多种因素。

对于现代配备专用抗高温传感器的高端培养箱来说,180℃灭菌在厂商设计下是安全可行的;但对于非专用型号或用户不确定的情况,采取断电、移除或替代灭菌方式更为稳妥。常规实验室应根据自身设备配置、使用频率与人员培训程度综合判断,以科学、安全、合理的方式维持实验环境的无菌与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