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默飞二氧化碳培养箱4111使用过程中如何防止细菌污染?
一、理解污染来源与风险环境
空气传播源:实验室空气中浮游菌、尘埃、真菌孢子随开门进入;
人员带入污染:即使佩戴手套,也可能通过衣袖、呼吸或触摸房门把手传播菌群 ;
。内部积液或冷凝水:长期存在湿度盘、水套和箱底的冷凝水是菌类滋生的理想环境
器具交叉污染:未消毒的细胞培养瓶、皮圈、吸头等进入箱内;
风险后果:
影响细胞生长参数及实验重复性;
染菌样本初期不易发现,后期扩散速度极快;
增加设备清洁难度与维护成本。
二、培养箱放置与实验室布局优化
远离高人流区、通风出口或空调口,以减少饮吹与污染 ;
避免放置于地面或角落,建议使用坚固支架,将设备底部离地 ≥10 cm;
保持箱顶无杂物,防止摆放文件、试剂等污染源 。
三、操作规范与无菌技术
严格佩戴无菌手套、实验服、(必要时)口罩与帽子。
减少开门频次与时间,关键操作前做好取样安排,使用双层玻璃门减少气体扰动
开门前喷手套与门把手以消毒,而非用暴露的喷雾直接对腔内喷洒;
取入器具前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喷 70% 乙醇擦拭并风干
四、严格日常清洁与周期性消毒
每周至少彻底清洁一次目录内壁,使用中性消毒剂(如季铵盐)后再用 70% 乙醇擦拭 ;
不推荐使用漂白剂或高浓度酸碱,以免腐蚀不锈钢腔体及电子部件 ;
清洁水盘,每周更换蒸馏水或干净水,并加入防菌剂(如季铵盐);
清洁风扇风道与 HEPA 系统,确保空气循环畅通,滤芯防堵塞;
对仪器门封、把手特别注意清洁,避免常触区域成为滋生源。
五、技术辅助的自消毒功能应用
Forma 4111 配备HEPA 滤芯循环过滤,每分钟过滤腔体空气约 1 次,提升洁净度 ;
Steri‑Run / High‑Temperature Decontamination(140–180 ℃ 或 90 ℃ 高温湿热)程序提供自动消毒,只需清空腔体并运行循环 ;
清洁周期内结合干热或湿热循环,强化杀菌效果。
六、监测与预警措施
定期擦拭内壁后采样培养:若杯中出现细菌,则需升级消毒策略;
观察湿度盘、水套及底盘是否出现粘滑或浑浊现象;
监控 CO₂ 与温度恢复延迟,可能因空气中微粒导致调控系统误识;
定期导出 iCAN 日志与报警记录,分析控制波动趋势。
七、实验室管理与培训系统
建立SOP 文件,包含个人防护、清洁流程、开关门操作步骤及定期维护计划;
培训新员工理解传染路径与风险,提高操作合规意识;
监督签字与周期审核确保规范执行。
结合 LIMS 或实验室 QC 记录仪系统自动提醒清洁周期。
八、培养箱设计中的防污染策略
圆角一体化腔体设计、易拆卸架构减少死角污染 ;
可以选购铜内胆或铜合金版本,以抑制表面微生物滋生 ;
采用双门结构与隔间设计,减少开门时对样品环境干扰。
九、外部辅助方案
可在 CO₂ 气体进气口加装 0.3 µm HEPA 前置过滤器,防止外源性微粒进入气路 ;
实验用具应仅在生物安全柜操作,防止柜内以外空气带菌。
十、常见错误与对策提醒
错误操作 | 推荐对策 |
---|---|
使用自来水或高离子水补湿 | 改为蒸馏或符合标准的去离子水 |
用漂白剂清箱消毒 | 改为季铵盐 + 70% 乙醇组合使用 |
频繁触摸腔内,开门时间长 | 减少干扰,准备齐物后快速开关箱 |
忽视 HEPA 换芯、风机清理 | 每 3–6 个月检查换芯,并清洁风机 |
清洁间不拆卸盒内水盘与门封 | 清洗必须包括湿盘、门封并恢复干燥 |
总结
为有效防止细菌等微生物污染,Forma 4111 的使用者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准确规划培养箱放置及实验区域布局;
执行严格无菌操作流程,开门前清洁人员与物件;
实施全面清洁周期与自动消毒功能,并检查易滋生污区;
采用空气过滤与内部自消毒设计减菌增洁净度;
建立监测预警系统与培训合规操作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