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默飞311 CO2培养箱消毒灭菌标准操作流程?
一、引言与适用范围
目的:确保培养箱内部无菌环境,防止污染,并符合实验室GMP、BSL‑2级别安全要求。
适用对象:所有 Forma 311 直接加热 CO₂ 培养设备,特别用于涉病原体或高纯度细胞培养。
适用人员:受过无菌操作培训且熟悉化学、生物安全规范的实验人员或维护技术员。
二、消毒与灭菌的分级简介
本指南将流程划分为三类操作,配合不同需求和污染等级:
日常消毒:适用于一般维护场景,频率建议为每日或频繁使用后。
定期深度消毒:推荐每月阶段性执行一次,包括残留污渍和潜在生物污染清除。
彻底灭菌:结合高温灭菌循环(Dry Heat / Steri-Run)消除内腔所有微生物,包括孢子及病毒,适用于新菌株接种前后或疑似交叉污染后。
三、准备工作与安全防护
关闭设备:断开电源、关闭CO₂气体供给,确认无运行状态。
室温条件:待培养箱降至室温以避免热损伤。
人员防护:穿戴实验服、手套、防护眼镜,处理病原体时加配口罩/面罩。
化学试剂:使用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低毒性消毒剂(推荐70% 乙醇、0.5% 過氧化氢、Quaternary Ammonium 等)。
通风与废弃物:在通风柜或生物安全柜下操作,使用专用容器或黄色生物废弃袋回收擦拭布、滤纸等污染材料。
四、日常清洁–步骤详述
开启内门操作区域
佩戴防护手套与专用无纺擦布。擦拭内壁及门封条
使用适量70%乙醇或过氧化氢溶液,重点清洁内壁、玻璃门、操作界面。取下并清洁放板支架/湿度盘/CO₂端口过滤器
用消毒液浸泡并擦净风道或湿度水盘,消毒后晾干或用无菌滤纸吹干。清理传感器与样品架
用棉签轻沾消毒液,擦拭CO₂传感器玻璃及加热器表面,确保无液体残留。清洁HEPA滤网外壳接口
使用清水或75%乙醇擦拭可触及的表面,勿拆卸滤芯本体。复原所有组件
确保所有装置干燥完毕后,按原位安装。通风干燥
关闭内门,仅保留外门开启1–2分钟,加速挥发残留液体。复电重启
重新接通电源与供气,设置运行参数(37 °C,5% CO₂),待稳定后投入使用。
五、月度深度清洁流程
在日常步骤基础上额外:
拆卸所有可拆组件:样品架、角码、加湿托、CO₂采样过滤器。
浸泡消毒:分别使用0.5%过氧化氢至少10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和晾干。
涂覆与局部擦拭:可在门框、铰链和密封槽加入少量润滑用医疗级硅脂。
箱体全面擦拭:重点清洁内壁四面、顶部风道和底部底座。
预运行通风:清洁后空箱运行30分钟,以乙醇蒸气辅助杀菌并吹除残留液体。
六、彻底灭菌–高温 Dry Heat / Steri-Run 循环
依据 Forma Stericum / Steri‑Run 高温程序:
确认可执行 Dry Heat 循环,并确认 Companion 控制菜单是否具备“Sterilization Cycle”按键 。
设置灭菌温度通常为140 °C(或180 °C,视设备承受能力),阶段包括加热、维持与冷却,总时长约12–14小时 。
操作步骤
清空培养箱及相关组件(湿盘除外)。
启动灭菌程序,系统自动计算升温(2–4 h)、高温维持(2 h)、缓降温(6–8 h)阶段。
循环结束后,自然冷却至<50 °C,再打开门。
灭菌验证
借助热敏验证纸或微生物孢子计数法检测灭菌效果。
填写灭菌记录,包括日期、操作人、温度曲线、留样结果等内容加入质量档案。
七、验证与合规建议
颗粒/微生物监测(空气与箱壁):日常与清洁后常规验证。
CO₂ 与温度校准:每次深度清洁后必须重新校准,稳定48小时后再次验证 。
SOP 与培训记录:配备书面操作标准,培训签到、记录更新归档。
比对老旧底稿与现行版本:确保SOP同时包含GMP/GLP和实验室质量要求。
八、总结与建议
日常维护:保持基本无菌环境,预防常见细菌成膜和交叉污染。
月度深度清洁:去除沉积污垢与潜在病原体残留。
高温灭菌:全面消除生物负载,提供最高级别灭菌保障。
质量把控:结合验证程序与可靠记录确保SOP一致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