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默飞培养箱i160清洁方法
一、清洁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任何形式的清洁前,必须确保所有操作的安全性与培养箱的功能稳定性。前期准备包括:
1. 关闭设备电源
首先应关闭培养箱的主电源,并将插头从电源插座中拔出,防止清洁过程中发生电击或短路事故。
2. 取出内部物品
将培养箱内部所有可移动物品如培养皿、试管架、水盘、搁板、加湿托盘、CO₂传感器护罩等小心取出,并放置在干净的托盘中以备单独清洁。
3. 穿戴防护装备
操作者应配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清洁剂,同时减少外界微生物对培养箱的污染风险。
4. 检查培养箱状态
确认培养箱处于冷却状态,箱体内部温度应低于室温,以免热表面与清洁液体接触后发生意外反应或烫伤。
二、日常清洁流程(建议每周一次)
1. 内部结构擦拭
使用70%医用酒精溶液或pH中性的实验室专用清洁剂,用不掉毛的无纺布进行内壁、顶棚、门边、风道口的擦拭。清洁时应从上至下、从内到外逐步推进,避免污渍二次污染。
2. 除水垢处理
若水盘或加湿托盘中有明显水垢沉积,可使用弱酸性除垢剂清洗,之后必须彻底用去离子水冲洗并擦干。
3. 氧化金属部件清洗
不锈钢搁板和搁板托架可拆卸后用中性清洗液浸泡5分钟,再以软毛刷轻轻刷洗,然后用超纯水清洗干净并自然风干。
4. 门封条处理
门封条区域容易积聚细菌与霉菌,应使用软布蘸取70%酒精仔细擦拭缝隙。必要时使用棉签清理死角。
5. 外部面板擦拭
用柔软湿布蘸中性玻璃清洁剂清洁外部控制面板和门体表面,避免过多液体渗入按钮缝隙。
三、深度消毒步骤(建议每1-3个月进行一次)
1. 执行高温灭菌程序
i160培养箱配备高温湿热灭菌功能(一般为180°C,持续时间约5小时),在执行前需确保内部没有任何物品残留。灭菌程序会对传感器和内腔进行无死角杀菌,尤其适用于防止霉菌或芽孢污染。
2. 手动紫外线辅助消毒
如设备未内置UV灯,也可使用独立UV灭菌灯照射箱体内部,照射时间建议不低于30分钟。紫外线应避免直视,操作者应远离照射区域。
3. 更换HEPA过滤器(如有)
某些配置的i160型号配有HEPA过滤器用于气体净化,应根据使用频率每6-12个月更换一次,以防止污染源反复循环。
四、注意事项
1. 禁止使用腐蚀性清洁剂
强酸或强碱性溶液可能腐蚀箱体内壁及电子元件,务必避免使用含氯、氨、漂白成分的清洁剂。
2. 清洁布料选择
建议使用低纤维释放、不掉屑的洁净室专用擦拭布,避免纤维残留导致后续污染。
3. 清洁顺序遵循规范
操作顺序应遵循“从高到低、从里到外、从干净到污染”的原则,以提升清洁效率和效果。
4. 注意CO₂传感器保护
传感器是培养箱的核心元件,清洁时不应直接接触探头,可使用干棉签轻扫表面灰尘。
5. 清洁后自然干燥
完成清洁后,应开启门体数小时或开启鼓风循环,使内部环境自然风干,避免水汽残留影响细胞培养。
五、清洁后的维护建议
1. 记录清洁日志
建议建立标准清洁记录表,记录清洁时间、操作者、使用试剂及异常情况,便于质量追溯和实验审计。
2. 定期校准设备
培养箱应定期校准温度探头、CO₂浓度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以确保长期运行的准确性。
3. 控制环境湿度
保持实验室相对湿度在45%~65%之间,减少箱体内部水汽凝结,延长使用寿命。
4. 防止交叉污染
每次清洁后使用独立洁净布擦拭不同区域,避免交叉污染引发细胞培养失败。
六、应对污染的应急清洁
若发生霉菌污染、酵母菌污染或细胞系感染情况,应采取如下应急措施:
1. 停用培养箱
立即停止该设备使用,转移培养样本并对其进行污染排查。
2. 全面清空并拆卸
清空所有物品,拆卸所有可拆结构,浸泡于0.5%过氧乙酸溶液中至少30分钟。
3. 执行两次灭菌程序
间隔1小时执行两次高温灭菌流程,确保所有微生物灭活。
4. 更换过滤器和水源
更换气体过滤器并清洗加湿系统供水组件,避免污染复发。
5. 做环境微生物检测
清洁后建议在箱体内放置培养基平板进行暴露实验,以验证清洁有效性。
七、附加清洁周期建议表
部件/区域 | 推荐清洁频率 | 方法说明 |
---|---|---|
内壁/内腔 | 每周一次 | 70%酒精擦拭 |
搁板/托盘 | 每周至每月一次 | 拆卸清洗、风干 |
门封条 | 每周一次 | 棉签蘸酒精清洁 |
传感器护罩 | 每月一次 | 湿布轻擦 |
高温灭菌程序 | 每1-3个月一次 | 自动程序运行 |
HEPA过滤器(如有) | 每6-12个月更换 | 与制造商推荐一致 |
紫外消毒(如有) | 每2周一次 | 每次不少于30分钟 |
外部触控面板 | 每周擦拭一次 | 使用湿布避免进水 |
八、总结
赛默飞i160培养箱因其结构合理、灭菌功能强大而深受科研人员信赖。然而,设备再先进,也离不开日常的精细维护。科学的清洁方法不仅能预防交叉污染、提升实验质量,也有助于延长设备寿命。操作者应根据实验密度制定合适的清洁周期与记录规范,确保每一项清洁都落到实处,真正为实验成果保驾护航。
如条件允许,建议制定标准操作规程(SOP),并对实验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强化清洁意识与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