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默飞培养箱bb150使用方法
一、开机准备阶段
1. 检查外部连接
电源确认:接通设备电源插座,确保电压符合额定要求(一般为220V或110V,50/60Hz)。
气源检查:连接CO₂气瓶,确保调压阀设置适中(一般为0.3~0.5 MPa),连接管道完好、无泄漏。
蒸馏水准备:提前准备无菌蒸馏水或去离子水,避免水中杂质影响内部湿度环境。
2. 初次开机流程
打开主电源开关,等待系统自检完成。
显示屏进入主界面,系统加载默认参数。
用户根据实验需求设定参数前,建议先完成一次内部清洁和加湿系统检查。
二、参数设置操作
1. 温度设定
进入主界面“温度控制”区域。
点击设定按钮,输入所需培养温度(常规为37.0℃)。
系统会自动开始加热至目标温度,并保持恒定状态。
内部加热系统采用气套式设计,确保温度均匀分布。
2. CO₂浓度设定
在主界面中点击“CO₂控制”选项。
输入目标浓度(通常为5.0%),系统自动控制电磁阀向箱体注入CO₂。
BB150采用红外(IR)传感器精准检测CO₂浓度变化,维持设定范围内的稳定性。
3. 湿度管理
BB150采用自然蒸发方式加湿。需向水盘中添加纯净水以维持95%以上湿度。
无需手动设定湿度值,系统会自动维持高湿环境。
在湿度显示界面可查看实时湿度百分比。
4. 紫外灭菌设定(如配备)
进入UV灯控制界面,设置定时启闭周期(例如,每天运行30分钟)。
可选择夜间或实验结束后自动开启,避免影响细胞生长。
三、培养操作流程
1. 培养箱预热与气体稳定
初次使用前,建议让设备空载运行至少12小时,以便温度和CO₂达到稳定状态。
检查是否有报警信息,确认环境参数无误后再放入样本。
2. 样本准备与装载
将细胞培养器皿提前标记并密封。
开门前清洁双手,穿戴无菌手套。
开门时间控制在尽可能短,防止箱体环境波动。
样本应均匀放置于搁架中间,避免阻碍气流循环。
3. 实验过程监控
四、运行期间注意事项
1. 门体操作
尽量减少开关频率,避免湿度与温度剧烈波动。
打开门后可启用门加热系统,防止冷凝水形成。
2. 水盘检查
每1~2天查看水盘水位,必要时补充无菌水。
清洗周期视使用频率决定,一般每周进行一次水盘清洁。
3. 滤器更换
HEPA过滤器建议每6~12个月更换一次,以维持空气洁净度。
如使用气体过滤器(inline CO₂ filter),亦应定期更换。
五、日常维护流程
1. 清洁内部结构
定期(每月或每两周)进行内部清洁。断电后使用70%乙醇擦拭不锈钢表面。
清洁时取出所有样品和搁架,待干燥后再重新装载。
2. 紫外灯灭菌(如适配)
启动UV灭菌程序,时间设置在30分钟以上。
灭菌期间勿开启箱门,防止紫外线泄漏。
3. CO₂传感器校准
一般每3~6个月使用标准气体(5% CO₂)进行一次校准。
校准可通过系统菜单进入“传感器校准”模块操作。
4. 外壳与面板清洁
外部机壳可用中性洗涤剂擦拭,保持清洁。
显示屏操作面板可使用无绒布轻轻擦拭,避免刮伤。
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方法
问题描述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案 |
---|---|---|
温度无法上升 | 加热器故障、门未关闭 | 检查门封条,联系技术支持 |
CO₂浓度波动剧烈 | 气瓶气压不稳、传感器失效 | 更换气瓶,检查调压阀及传感器 |
湿度显示异常 | 水盘干涸或传感器积尘 | 添加蒸馏水,清洁湿度传感部件 |
报警不断出现 | 参数偏差、门体开启过久 | 确认设定是否正确,减少开门频率 |
显示屏无反应 | 系统死机或供电不稳 | 重启设备,检查插座与电源供应 |
七、安全操作与建议
每次实验前后检查设备参数是否在正常范围。
不得使用非标气体或不洁净的水源,以防内部系统受损。
使用设备时确保通风良好,尤其是有CO₂泄漏风险的环境中。
所有参数调整应由授权用户进行,防止误操作。
紫外灯启动前请确保门已关闭,避免直接暴露人体。
八、数据管理与导出
若设备配备USB接口或网络模块,可通过操作界面导出温度、CO₂、湿度曲线等历史数据。
可定期下载数据以形成实验档案,便于长期跟踪。
数据格式通常为CSV或PDF,可直接用于科研记录或文献整理。
九、关闭与长期停用操作
1. 临时关闭
若需短时关闭,可在界面选择“待机”模式,保留参数设定。
关闭后建议取出所有样品,并检查水盘情况。
2. 长期停用
停用前清空培养箱内部,彻底清洁消毒。
排空CO₂气体系统并关闭总阀。
拔掉电源插头,避免潮湿环境下受潮。
存放前用干燥布覆盖箱体,防尘防潮。
十、总结
赛默飞BB150 CO₂培养箱以其高稳定性、高精度控制和人性化操作界面广受科研人员青睐。掌握规范使用方法不仅能提高实验效率,也能延长设备寿命,减少故障风险。合理设置参数、做好日常维护、定期进行清洁和校准,是保障BB150稳定运行的关键。无论用于干细胞研究、药物筛选,还是基础细胞培养实验,BB150都能为用户提供一个可靠、安全、可控的实验环境,是科研工作的有力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