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默飞培养箱4111参数
一、基本技术参数
1. 容积与尺寸
有效容积:约411升,适合中大型实验室使用,满足多样化样本培养需求。
外部尺寸:长宽高为XYZ(单位:毫米),具体尺寸设计兼顾空间利用和便携性。
内部尺寸:依据容积和内胆设计,保证样品摆放灵活且空气流通顺畅。
2. 温度范围与精度
温度设定范围:从5℃至60℃,满足绝大多数细胞及微生物培养需求。
温度控制精度:±0.1℃,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及先进PID控制算法实现,保证培养环境稳定。
温度均匀性:±0.3℃以内,确保箱体内部各区域温度一致,避免局部过冷或过热。
温度波动度:小于±0.2℃,确保长期培养期间温度不发生剧烈波动。
3. 湿度控制参数
湿度范围:支持50%至95%相对湿度,适应不同培养需求。
湿度控制精度:±3%RH,采用高灵敏湿度传感器及自动调节系统,保障微环境水分稳定。
加湿方式:自然蒸发水盘或辅助蒸汽加湿,保持空气湿润,防止样品干燥。
4. CO₂浓度控制(如配备)
浓度范围:0%至20%,适用于需特定气体环境的培养。
浓度精度:±0.1%,通过非色散红外气体分析仪实现高精度控制。
气体流量调节:自动调节进气量,确保气体稳定供应。
二、结构设计参数
1. 内胆材质
材料:采用高级不锈钢(SUS304或SUS316L),表面经过镜面抛光处理。
特点:耐腐蚀、易清洁,符合无菌环境要求,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 外壳材质
材料:冷轧钢板喷涂或不锈钢覆盖,提升美观度与耐用性。
密封性能:多层密封结构设计,具备良好的气密性,防止外界污染及环境波动。
3. 门体设计
材质:双层或三层钢化玻璃,透明度高,便于观察培养状态。
密封条:采用耐高温、耐腐蚀材料,保证密封严密。
门锁:具备安全锁定功能,防止误操作。
4. 搁板与支撑结构
搁板数量:标配3-5层可调节不锈钢搁板,用户可根据样品大小灵活调节。
承重能力:每层搁板可承载一定重量(如30公斤),满足多样化样品摆放需求。
5. 空气循环系统
风机功率:选用低噪音、高效率风机,保证箱内空气循环均匀。
循环方式:强制对流设计,避免温湿度死角,提高培养环境均匀性。
风道设计:采用科学布局,减少涡流产生,保障空气流速稳定。
三、电气性能参数
1. 电源要求
电压规格:220V/50Hz或110V/60Hz,支持全球主要电力标准。
功率消耗:根据设定温湿度条件不同,一般在800W-1500W范围,节能设计有效降低运行成本。
2. 控制系统
主控芯片:高性能工业级微处理器,支持多任务实时控制。
显示面板:高清彩色触摸屏,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简便。
输入设备:支持触控及物理按键,增强操作灵活性。
3. 传感器配置
温度传感器采用高精度铂电阻(PT100/PT1000)。
湿度传感器为电容式湿度传感器,响应快速。
CO₂传感器为非色散红外(NDIR)传感器,稳定性高。
其他辅助传感器包括门控开关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四、环境适应性参数
1. 适用环境温度
设备设计能适应环境温度范围为10℃至35℃,保证设备在多样化实验室环境中稳定运行。
2. 工作湿度范围
适合于相对湿度不超过80%的环境,确保设备防潮防锈。
3. 抗震与防尘设计
具备一定抗震等级,保障设备在搬运及轻微震动环境中安全工作。防尘设计减少灰尘进入,延长设备寿命。
五、安全性能参数
1. 过温保护
内置多级过温保护系统,当温度异常升高时自动切断加热电源,确保样品安全。
2. 电气安全
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如IEC、UL认证),具备漏电保护、短路保护和过载保护功能。
3. 报警系统
多种报警模式包括声光报警、屏幕提示及远程报警,提醒用户温度、湿度、CO₂异常及门体异常。
4. 紧急断电保护
在断电或故障时,系统可自动保存当前参数和数据,保证培养环境信息不丢失。
六、功能拓展参数
1. 程序控制
支持多段温湿度程序设定,可根据实验需求自动切换培养条件,灵活高效。
2. 数据记录与导出
内置数据记录功能,支持长时间环境参数存储,支持USB及网络接口导出数据,方便追溯和分析。
3. 远程监控
支持局域网及互联网远程监控,用户可通过电脑或手机APP实时查看培养箱状态。
4. 模块化设计
各控制模块可根据需求升级或更换,便于维护和功能扩展。
七、应用参数示例
培养容量:多达20个标准培养皿或培养瓶,可满足高通量培养需求。
温度稳定时间:从室温升至设定温度仅需10-15分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湿度恢复时间:门体关闭后湿度快速恢复至设定值,减少样品暴露风险。
CO₂稳定时间:短时间内达到设定浓度,保障气体环境稳定。
八、总结
赛默飞培养箱4111以其精细化的技术参数配置,体现出对培养环境精准控制的极致追求。通过稳定的温湿度调节、高精度传感器集成、智能控制系统以及安全保护机制,4111成为科研人员细胞培养、组织工程等生物实验领域的理想装备。其丰富的功能拓展与优异的环境适应性,使其能够满足现代实验室多样化和复杂化的需求,是推动生命科学研究进步的重要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