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赛默飞培养箱3131操作指南
赛默飞培养箱3131操作指南
一、产品概述
赛默飞培养箱3131是一款专为细胞培养、微生物生长及其他生命科学实验应用设计的恒温培养设备。其具备高精度温控、湿度调节、CO₂浓度控制等多项功能,适用于科研、医学、生物制药等领域。该培养箱结合了先进的传感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提供稳定、洁净、可控的培养环境,是实验室常用的高端设备之一。
二、主要技术参数
控温范围:室温+5℃至60℃
温控精度:±0.1℃
CO₂浓度范围:0~20%
CO₂控制精度:±0.1%
加湿方式:自然蒸发或水盘蒸发(根据型号配置)
内胆材质:抗腐蚀不锈钢内壁,易清洁,耐高温
过滤系统:HEPA高效空气过滤器,确保无菌环境
报警系统:具备超温、气体异常、门开警报等多重报警机制
通讯接口:标配USB或RS485接口,便于数据导出及远程监控
三、开机准备与环境要求
设备放置
放置在通风良好、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中,远离高温、高湿和强电磁干扰区域。设备四周应预留至少10cm以上的空间,以利于散热与维护。电源要求
使用220V交流电,确保电压稳定,建议使用稳压电源。设备应单独接地,避免电路短路或漏电。安装湿度水盘
将清洁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加入底部水盘,加水高度约2/3为宜。禁止加入自来水或含矿物质水源,以避免沉积物影响环境洁净度。CO₂气体连接
使用高纯度医疗级CO₂气体,并接入减压阀及洁净过滤器。确保气体通路无泄漏,安装完成后打开主气阀,设置初始压力。
四、基本操作步骤
1. 开机启动
按下前面板的电源按钮,待设备完成自检后进入主界面。系统会自动检测温度、湿度、CO₂状态,并在屏幕上显示实时参数。
2. 参数设定
通过面板或触摸屏操作,依次设置温度、CO₂浓度和报警参数。
温度设定:按下温度按钮,输入设定值(如37℃),确认后系统自动运行至目标温度。
CO₂设定:选择CO₂菜单,输入设定值(如5.0%),确认后CO₂控制系统启动。
报警值设定:可设置高低限报警阈值,例如温度上限38℃、下限36℃。
3. 稳定运行
在参数设定完成后,设备会开始自动调节,达到目标环境后可进行样品放入操作。此时,切勿频繁开关门,以保证环境稳定性。
4. 样品放置
使用灭菌培养皿或容器,避免直接接触内胆表面。
避免过度堆叠样品,确保空气流通。
放置时注意标签标识,便于识别和管理。
5. 运行监控
可通过LCD显示屏实时查看环境参数,也可通过电脑连接查看历史记录、导出数据。部分型号支持远程监控与报警推送功能。
五、使用建议
预热操作
每次启动前,建议预热至少30分钟,待温度与CO₂稳定后再放入样品。定期更换水盘水源
水盘中的水应每周更换一次,防止细菌滋生。更换时建议同时擦拭水盘及其周边区域。HEPA过滤器定期检查
HEPA过滤器建议每6个月检查一次,1年更换一次。必要时根据污染程度提前更换。CO₂气瓶更换提示
当CO₂气压低于设定警报值时,设备会发出更换提示。更换时注意关闭气源,操作人员需佩戴防护手套。避免剧烈震动
培养过程中应避免移动设备或造成震动,防止培养物受扰。
六、日常维护与清洁
定期清洁内胆
每月彻底清洁一次内胆表面,包括搁板、水盘、门封条等部位。可使用70%酒精或中性消毒剂,避免使用含氯清洁剂。消毒功能使用
某些型号配备高温消毒程序,可每季度执行一次高温消毒操作(通常为90℃,持续约4小时),以杀灭潜在微生物。门封条检查
定期检查门封条是否老化、脱落或变形,确保门密闭性良好,避免温湿度波动。传感器校准
温度、CO₂等传感器建议每6个月校准一次,以确保测量准确。校准操作可由专业人员或厂家技术人员执行。
七、报警与故障处理
超温报警
若温度超过设定范围,设备将发出报警声音与灯光提醒。此时应立即检查内胆温度、传感器状态及加热系统。CO₂浓度异常
报警显示CO₂异常时,应检查气源是否正常,压力是否达标,管路是否漏气。门未关好报警
长时间未关闭舱门会触发报警。应及时检查门封是否密合,确保正常关闭。系统故障提示
若显示“E1”“E2”等代码,说明系统存在功能故障,需根据说明书查找对应代码含义,或联系厂家维修。
八、安全注意事项
勿存放易燃易爆物质
培养箱禁止放入酒精、乙醚等可燃物,防止火灾隐患。气体瓶固定牢固
CO₂气瓶应放置在安全位置,避免倾倒,必须使用专用支架固定。避免长时间断电
若需停电维修,先关闭主机并断开电源与气源,待系统冷却后再进行后续操作。操作人员培训
使用人员必须经过操作培训,熟悉所有控制面板、警报处理流程及安全规范。
九、存储与停用
当设备长期不使用时,应先取出所有样品,关闭CO₂供气,清洁内部后保持门半开状态以通风干燥。电源关闭前确保系统降温至常温,避免热胀冷缩造成部件损坏。
十、总结
赛默飞3131培养箱作为一款高性能培养设备,其操作相对简便,但日常管理和维护不可忽视。科学的使用方式不仅能提升实验效率,更有助于保障培养物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通过规范操作、定期保养和故障预防,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助力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