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mo Scientific NanoDrop One 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介绍
一、产品背景与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核酸和蛋白质的定量检测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往往需要较大的样品体积(通常在数百微升甚至毫升量级),且操作步骤繁琐,无法满足现代分子实验中微量、快速、准确检测的需求。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公司研发了 NanoDrop 系列微量分光光度计,其中 NanoDrop One 是新一代产品,融合了微量检测、自动光程调节、直观界面和智能软件分析等多项创新设计,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广泛使用的经典仪器。
二、工作原理
NanoDrop One 的核心检测原理是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基于朗伯-比尔定律(Beer-Lambert Law)。其基本公式为:
A = ε × c × l
A 为吸光度,ε 为物质的摩尔消光系数,c 为浓度,l 为光程。
与传统分光光度计不同,NanoDrop One 采用专利的 微量液柱技术,在两个光纤端口之间通过表面张力形成液滴通道,光束直接穿过样品进行检测。这种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三、主要功能与性能特点
超微量检测
只需 1–2 μL 样品即可完成检测,节省珍贵的核酸、蛋白质样品。宽浓度检测范围
DNA:2 ng/μL – 27,500 ng/μL
BSA 蛋白:0.06 – 820 mg/mL
光程调节机制使其可覆盖比传统分光光度计更宽的浓度范围。智能软件 NanoDrop OneC
配备嵌入式触控屏,界面直观,具备内置方法库(核酸、蛋白质、细胞、微生物等),并可进行样品纯度分析、杂质判定和波谱输出。样品纯度判定
通过 260/280 nm、260/230 nm 比值来判断 DNA/RNA 纯度,检测污染物如蛋白质、酚、盐离子残留等。灵活的检测模式
提供 微量模式(Pedestal) 和 比色皿模式(Cuvette,NanoDrop OneC 型号),既能满足微量检测,也能用于常规大体积样品分析。
四、应用领域
分子生物学
DNA、RNA 的定量与纯度评估
PCR、克隆、测序实验的样品检测
蛋白质浓度测定(A280、BCA、Bradford、Lowry 等方法)
结合分析样品杂质干扰
细胞与微生物学
细胞裂解液、外泌体及病毒颗粒分析
微生物发酵液样品浓度监测
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
抗体、重组蛋白、寡核苷酸等生物制品的质量控制
临床分子诊断前样品的快速检测
五、操作流程简述
样品准备:取 1–2 μL 样品,确保无气泡。
基线校正:在样品台上滴加等体积缓冲液进行 blank 测定。
样品测定:移液枪将样品加在样品台上,关闭测量臂,启动检测。
数据分析:仪器自动显示浓度、吸收光谱和纯度比值。
数据存储/导出:可直接保存至本地或外部存储设备。
六、优势分析
节省样品:相比传统比色皿,NanoDrop One 样品消耗量不到千分之一。
快速高效:每次测定仅需数秒,大幅提高实验效率。
结果可靠:自动光程调节和内置算法保证结果准确性。
操作简便:无需耗材和预处理,直接加样即可。
多功能性:适用于核酸、蛋白质、细胞等多类生物样品。
七、可能的局限性
污染风险:若样品含盐、酚或表面活性剂过多,可能干扰检测。
高精度需求:对于痕量低浓度样品(如 <2 ng/μL DNA),灵敏度不足。
依赖人工操作:加样精度与移液技术直接影响结果稳定性。
价格因素:作为高端仪器,购置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
八、在科研与临床中的价值
科研实验室:NanoDrop One 几乎是分子实验室的标配设备,加速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的研究。
临床诊断:在精准医疗和分子诊断中,快速、准确的核酸检测尤为关键。
生物制药:抗体药物、疫苗及基因治疗产品的研发和质量控制中,NanoDrop 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九、总结
Thermo Scientific NanoDrop One 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其 超微量检测、快速高效、智能分析、结果可靠 的特点,已经成为全球科研和临床实验室不可或缺的工具。它不仅解决了传统光度计对样品需求量大、效率低下的问题,还通过创新技术拓宽了浓度检测范围和应用领域。尽管存在部分限制,如对低浓度样品灵敏度有限,但其整体优势远超传统仪器,是推动分子生物学与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