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养原则
在制定和执行保养周期前,需明确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预防优先:以预防为主,减少因部件老化、积尘、湿度异常等问题造成的故障。
周期性实施:不同部位设定不同保养周期,避免保养过度或遗漏重点。
记录在案:所有保养工作应记录,包括时间、内容、执行人、发现问题与后续处理结果。
结合使用频率:使用频率越高,保养周期应相应缩短。
配合环境管理:培养箱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洁净度对保养频次也有影响。
二、每日维护内容(每天)
日常维护是保障设备稳定运行的基础,建议每个工作日都执行以下内容:
1. 外观检查
检查箱体表面是否有液体残留、灰尘沉积;
保持外壳清洁干燥,防止电气元件因潮湿导致故障。
2. 操作面板自检
查看面板显示是否正常;
检查设置温度与当前温度是否一致;
检查是否存在报警信息,如超温、门未关紧等。
3. 箱门密封性检查
检查门封条是否粘连灰尘;
用手轻压门体四周,观察是否存在漏气感;
避免反复暴力开关门,防止变形或损伤封条。
4. 内部快速观察
查看内部搁板是否平整;
检查是否有培养皿液体溢出、污染现象;
湿度托盘(如配备)水位适中,水质清洁无沉淀。
三、周度保养(每周一次)
每周对设备进行一次系统性轻保养,需关闭设备电源后操作:
1. 搁板清洁
拆卸所有不锈钢搁板;
使用中性消毒剂或75%酒精擦拭表面;
晾干后复位,确保稳固无晃动。
2. 内部腔体擦拭
用无尘布蘸消毒液全面擦拭内壁;
重点清洁角落与风道出风口附近,防止细菌积聚;
避免使用腐蚀性强的清洁剂以保护不锈钢材质。
3. 门封条护理
检查封条是否老化或脱落;
用柔软湿布清洁封条沟槽部分;
可适量涂抹硅脂增加密封性与柔韧度。
4. 通风口外部除尘
用小型吸尘器或气吹工具清理背部和底部的通风孔;
防止灰尘堵塞风机散热,影响控温效果。
四、月度保养(每月一次)
月度保养以系统功能检查与深层次清洁为主,建议安排专人定期执行。
1. 温控精度测试
使用标准温度计放入箱体中央;
记录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偏差;
若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应校准传感器或联系技术人员处理。
2. 风道系统检查
检查风扇运行是否顺畅,有无异响或震动;
风道出风是否均匀,有无异味或风速减弱;
可短暂拆卸风口保护罩查看积尘情况。
3. 湿度模块检查(如配备)
清洁加湿水盘,确保无水垢和细菌膜;
更换或清洗湿度探头(若可拆卸);
检查水源是否洁净,避免滋生微生物。
4. 电源与接地检测
检查插头、插座无老化发热痕迹;
检查电源线是否有破皮、缠绕;
确认设备接地良好,防止静电干扰传感系统。
五、季度保养(每3个月)
季度保养是对核心模块的全面检查,推荐由设备维护人员或实验室安全管理员操作:
1. 内部结构全面拆洗
卸下全部搁板、水盘、可拆部件;
用专用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稀释液)进行深层杀菌;
晾干后重新装配,检查螺丝与连接件牢固程度。
2. 控温系统稳定性检测
进行72小时温度记录;
检查箱内上下、左右四角温差是否明显;
若发现温差过大,可能为传感器移位或风道受阻。
3. 控制面板按键测试
按下所有功能键测试是否灵敏;
检查屏幕显示是否有残影、模糊等老化现象;
查看内部设置菜单运行是否流畅。
六、年度大保养(每12个月)
每年建议安排一次全面深度维护,确保设备维持长期性能:
1. 更换或校准传感器
若温度传感器使用超过两年,建议更换;
使用第三方标准检测仪器进行校准验证;
检查湿度探头(如有)老化程度与响应时间。
2. 更换电池或备件
如果设备具备时钟/数据记录功能,定期更换内置电池;
更换老化电缆、破损密封条、螺丝脱落等小配件。
3. 电控系统维护
打开电控箱盖板(由专业人员进行);
清理内部灰尘,查看接线是否松动;
检查电路板表面有无腐蚀、电容鼓包等老化现象。
4. 风机马达保养
测试风机启动电流与运行电流是否异常;
必要时清洗风扇叶片,润滑轴承,或更换整机。
七、特殊情况保养建议
除常规保养周期外,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进行额外维护:
长时间未使用:重新启用前全面清洁、预热、运行自检48小时;
样品泄露:立即停用设备,全面清洗污染源及风道;
多次报警:判断报警类型,排查控制系统、传感器或加热模块异常;
搬运后重新安置:检查是否有连接松动、结构偏移、风道错位。
八、记录与保养制度建设
建议实验室建立专门的设备保养台账与周期提醒机制,包括:
保养日期、内容、执行人、发现问题、处理情况;
每月由设备管理员核查一次维护记录;
对照设备使用手册制定专属的保养计划表;
定期对使用者进行培训,提高操作规范性与维护意识。
九、延伸建议与安全提示
培养箱内部不建议长期存放液体试剂或溶剂,以免挥发后腐蚀传感器;
保持周围通风良好,设备背部与墙体保持适当距离;
定期对设备进行实验验证校准,特别是GLP/GMP场景中使用;
注意防虫防鼠,电源线与风道口周围应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