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是一种波长介于100nm至400nm之间的电磁波,其中的UVC段(200-280nm)具有极强的杀菌能力。紫外杀菌系统通常采用254nm波长的UVC光源,对微生物DNA或RNA造成不可逆性破坏,从而达到抑制其繁殖的目的。
具体作用机理包括:
UVC照射破坏核酸链结构;
抑制微生物的蛋白质合成;
杀灭细菌、真菌、酵母、病毒等常见污染源;
无需化学物质,无残留、无腐蚀、无二次污染。
这一过程通常在密闭空间中进行,避免对人员或样本造成光照伤害,同时提高杀菌效率。
Thermo 3111培养箱采用的是内置式紫外杀菌灯管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水盘区域及下部回风道的微生物控制。配置结构如下:
类型:低压汞灯管,输出波长为254nm;
长度:根据培养箱体积定制,常见规格为8W至15W;
寿命:设计寿命一般为6000~8000小时(连续使用),可更换;
启动方式:由主控系统控制自动定时开启,或手动启动。
安装于回风通道下部或水盘背后;
避开样品架,防止光照直接作用于细胞;
灯光照射范围覆盖湿区、水汽产生源、回风循环路径等易滋生污染部位。
独立的紫外杀菌电路板,与主控制面板通信;
用户可设定每日定时消毒周期;
支持手动启动与关闭,避免误触;
系统记录UV灯运行时长,便于更换周期管理。
紫外灯管完全封闭在金属罩壳中;
内部仅在风道循环中运行,外部无UV泄露;
设置防护开关:箱门打开即自动关闭UV灯,确保人员安全。
3111培养箱采用自然蒸发水盘提升湿度,此处长期保持高湿状态,极易滋生微生物。紫外灯重点照射水盘与其下部区域,可抑制霉菌、藻类、水垢中细菌的生长。
循环风道中的气流会将空气带入内部再释放至腔体。UV光照设在回风通道内,能够对回流空气进行间接杀菌,降低污染源回流概率。
用户可通过控制面板设置杀菌时间段(如每天凌晨0点-2点),实现定期净化,无需人工干预。同时保证紫外线不会干扰正常细胞生长。
当紫外系统启动时,培养箱自动进入保护模式:
暂停CO₂进气,防止与UV灯反应;
降低风扇转速,延长照射时间;
在消毒完成后恢复系统原始状态。
紫外系统在长期使用后,其灯管效率、电源模块和光学结构可能会出现老化、积垢或光衰。因此,对于二手Thermo 3111培养箱,评估紫外功能尤为重要。
紫外灯不亮或闪烁;
消毒定时功能失效;
控制界面无法识别紫外系统;
UV指示灯常亮或常灭;
灯管表面结垢,影响照射效率。
观察启动状态:开启消毒模式,确认灯是否点亮;
检查控制系统日志:查看紫外运行记录是否正常;
拆下灯罩检查灯管外观:确认无变黑、破损或积垢;
使用UVC检测卡:验证照射强度是否达到标准;
确认门控联锁机制有效:开门应立即关闭UV灯。
若二手设备经历正规翻新流程,通常会更换老化灯管、清洁灯罩及测试整个UV控制系统,确保杀菌功能恢复如初。
相较于化学消毒或高温灭菌方式,Thermo 3111紫外杀菌系统具备诸多优势:
通过定时系统,UV光可定期消毒水盘与回风路径,有效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滋生,防止潜在污染周期性反复。
无需拆卸或人工介入,即可完成消毒过程。减少人为操作风险,同时不干扰实验流程。
紫外线作用结束后无任何化学残留,不会对细胞培养产生二次污染,也不会改变培养基性质。
使用低功率汞灯即可产生高强度紫外照射,能源消耗极低,适合长期运行。
紫外系统与温控、气控、风控等子系统协调运行,确保消毒过程在不影响正常运行的前提下高效完成。
为保证紫外系统持续有效,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应注意以下维护规范:
尽管UV灯在视觉上仍可亮起,但其有效杀菌强度会随时间下降。建议每9-12个月更换一次灯管,并记录更换日期。
使用柔软无尘布每月擦拭一次灯罩外壳,避免灰尘遮挡紫外光线。切勿使用酒精或腐蚀性清洁剂清洗灯管。
定期检查控制界面上紫外灯累计运行小时数,以便及时更换灯管或调整定时程序。
确保开门即停机制正常工作,防止操作人员在误开门时遭受紫外线照射。
建议用户存储1~2支兼容UV灯管,在老化或损坏时可即时替换,避免消毒功能中断。
Thermo Scientific 3111培养箱配备的紫外杀菌系统,在保障实验洁净度、抑制微生物污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通过定时控制、高效UVC光源和风道结构布局,能有效清除回风路径和水盘区域的微生物隐患。
在二手设备中,紫外系统的功能状况尤需关注。用户应通过检查灯管状态、控制模块运行记录及杀菌程序设定,确保该功能可用且有效。通过合理维护与周期性更换部件,即便是多年使用的二手3111培养箱,也能在微生物控制方面保持可靠表现。
黑马仪器网 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