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启动任何培养实验前,务必进行以下基础性检查和准备工作:
检查箱体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明显的外壳损坏、划痕、凹陷;
门封条是否老化、脱落或存在压痕影响密封性;
铰链是否灵活,门体是否能顺畅闭合;
控制面板按键与显示是否清晰、无延迟。
使用带接地保护的标准三孔插座,供电电压需稳定(一般为220V±10%);
设备背部与墙面保持至少10cm间距,确保通风良好;
放置位置应避免阳光直射、水源溅湿与强电磁干扰;
地面应平整、坚固,设备不应摇晃或倾斜。
启用前需用75%酒精或专用消毒剂擦拭内部;
拆除并清洗搁板、水盘等活动组件,晾干后安装;
禁止在箱内放置未经封闭的有毒试剂或挥发性液体。
检查湿度水盘是否加满洁净蒸馏水或无菌水;
避免使用自来水以免产生水垢,污染环境;
检查湿度探头连接牢固。
在正常运行中,用户应严格遵循操作流程,以确保实验过程稳定、可控。
接通电源,确保控制面板通电;
按照需求设定温度(通常范围为室温+5℃至60℃);
若支持湿度调节功能,设定相应湿度值;
设置定时功能(如设备支持),记录运行起始时间;
预热30分钟至设定温度后方可放置实验样品。
所有培养容器需密闭、编号清晰;
样品间留有空气间隙,不可重叠堆放;
避免贴靠内壁和温度探头位置;
特殊样品如细胞瓶应放置于中间区域以获得均衡环境。
开关门应迅速,避免长时间敞开导致温度波动;
实验过程中减少门体操作频率;
操作人员需佩戴一次性手套,防止污染内部环境;
记录每次使用时间、人员及样品批次信息。
为保障实验过程中数据的可追溯性及运行状态的可监控性,应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利用主控面板随时查看实际温度与设定温度差异;
可选用独立温度记录仪做双重记录(GLP/GMP需求下适用);
如出现±1℃以上波动,应立刻排查箱门密封、风机、加热单元等组件状态。
设备报警时应立即查看报警代码或提示信息;
常见报警如“门未关紧”、“温度超限”、“传感器故障”等;
应在报警发生后10分钟内完成初步处理并记录在日志中。
样品出入箱均应登记操作人、时间、目的;
特殊样品需建立专用隔区并粘贴标签;
培养周期结束后立即取出样品,进行箱体内部清理。
为保障设备长期稳定运行与实验安全,必须避免以下误操作:
禁止在箱体内加热或培养未封闭化学液体;
禁止将设备用于易燃、易爆、强腐蚀性试验环境;
禁止在运行中断电搬动设备;
禁止随意更改设定温度范围外的数值。
温度超过50℃时,门把手区域可能微热,开启时需使用防热手套;
高温运行结束后,需待箱体自然降温后再开门操作。
所有试剂瓶、培养皿需密封并贴上标签;
玻璃容器需摆放平稳,避免撞击箱体内壁;
若使用液体培养基,底部应使用吸水垫避免渗漏污染。
良好的使用规范离不开清晰的责任划分和维护制度安排。
明确设备责任人,负责日常检查、异常上报;
每次使用应由登记人签字,落实责任到人;
非授权人员不得擅自操作设备。
时间周期 | 任务内容 | 执行人 |
---|---|---|
每日 | 外观检查、面板运行确认、门体密封性检查 | 操作人员 |
每周 | 搁板擦拭、湿度水盘清洗、门封条清洁 | 实验管理员 |
每月 | 温度精度校准、传感器功能检测、报警联动测试 | 设备管理员 |
每季度 | 全面内部消毒、控制系统升级检查、电气连线检查 | 专业维护人员 |
出现故障应立即填写《设备异常处理单》;
根据故障等级分级处理,一般问题由设备管理员处理;
重大故障需暂停使用并联系专业人员检修;
故障处理后应恢复设定值并留有运行观察记录。
若设备需连续运行超过7天,需提前检查耗材(水源、封条、传感器)状态;
每日定时检查并记录温度、报警、样品状态;
遇断电风险应启用备用电源系统保障连续运行。
停机前清空内部样本,彻底消毒干燥;
断电后打开门体通风2小时以上;
用塑封膜封存门体,贴上封条与标签注明停机日期;
每月通电自检一次,以维持电路活性。
培养箱作为精密设备,其运行稳定不仅依赖制造质量,也高度依赖规范化的使用制度和用户操作行为。在二手设备的使用场景中,更要做到“操作先培训,使用有流程,问题早发现,记录能追踪”。
建议各实验单位:
制定**《培养箱操作SOP文档》**,张贴于设备旁;
建立**“设备使用手册+日志册+培训记录”**三位一体管理体系;
定期组织操作规范演练与设备风险点排查;
设置年度设备使用评估与责任人复审制度。
黑马仪器网 浙江栢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