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lution 30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介绍
一、概述
Evolution 300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赛默飞(Thermo Scientific)推出的一款面向高端科研与质量控制应用的光谱分析仪器。该型号以其高分辨率、良好的稳定性、智能化系统设计以及多功能扩展能力,在生命科学、制药分析、材料检测、环境监测和工业检测等领域均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本仪器基于双光束分光系统,具备190–1100 nm的波长覆盖范围,适用于对紫外、可见及近红外区域的全波段分析。其高速扫描性能、灵活的带宽调节和自动附件管理系统,使其在精准定量、动力学研究、多波长分析、光谱指纹比对等应用中表现出优越的适应性。
二、核心技术参数
1. 光学系统
系统结构:双光束光学系统,可实时补偿光源波动和环境变化,提高信号稳定性。
波长范围:190–1100 nm,涵盖紫外、可见至近红外区域。
波长准确度:±0.1 nm(自动校准状态下),确保检测精度。
波长重复性:优于±0.05 nm,提高数据一致性。
带宽选择:可调光谱带宽(如0.5、1.0、2.0 nm等),适用于不同分辨率需求。
光源配置:氘灯与钨灯组合,自动切换,满足不同波段的光谱响应需求。
2. 探测与数据处理
3. 控制系统与软件平台
三、主要功能模块
1. 光谱扫描功能
通过设置起始波长与终止波长,获取样品在整个紫外至可见区间的吸光度或透光率谱图。适用于未知样品特征峰确认、吸收峰位移分析、材料老化及反应进程监控。
2. 标准曲线定量分析
支持单点校准与多点标准曲线法,通过拟合线性、二次曲线等模型,实现溶液浓度的快速、准确计算。适用于药物浓度检测、元素定量分析等场景。
3. 动力学研究
可设置多个时间点采样,记录样品吸光度随时间变化,绘制反应曲线,常用于酶促反应、药物降解速率分析、光催化反应跟踪等实验。
4. 多波长测定
同时采集多个预设波长的吸光度,适用于混合样品中多组分的同时定量分析。例如食品中的复合维生素含量、合成材料的多峰吸收评估等。
5. DNA/RNA/蛋白专用测定
结合波长比值(如A260/A280)实现核酸纯度判断,蛋白质浓度可通过A280直接计算或结合染料法,如Bradford或BCA法。
四、结构设计与附件兼容性
1. 模块化架构
Evolution 300 的设计支持模块化扩展,便于不同实验场景下功能组合与自动化改造。
自动比色皿架:支持多个比色皿自动切换,提升样品处理效率。
温控比色池:可对样品进行恒温控制,适合热敏反应过程的吸光度追踪。
光纤探头:适合对不便移入比色池的样品进行非接触式检测,如现场溶液分析或固体片材检测。
2. 耐腐蚀设计
比色池腔体使用高强度合金与防腐涂层处理,可防止酸碱或有机溶剂造成的腐蚀,延长仪器使用寿命。
五、典型应用领域
1. 制药工业
药品原料鉴别
成品质量控制
药物溶出曲线分析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2. 生物医学研究
核酸浓度与纯度检测
蛋白浓度与结构分析
生物酶动力学研究
标记物光谱筛查
3. 食品与饮料检测
色素含量分析
添加剂检测
天然抗氧化剂定量
食品包装材料稳定性分析
4. 环境与化学分析
水体中重金属、氮磷等离子的比色测定
废水监测(COD、BOD)
土壤提取液中成分含量分析
化学试剂反应曲线评估
六、仪器使用流程简要说明
1. 开机与光源预热
通电启动后,仪器自动完成初始化与光源检查。建议等待10~15分钟以保证光强稳定。
2. 设置分析方法
用户可通过内置或PC端软件界面进行:
波长选择
测量模式切换(扫描/定量/动力学等)
比色皿数量与自动切换规则设置
3. 空白校正与样品测试
在测试前进行空白校正,消除溶剂或容器干扰。之后置入样品进行测量,仪器将自动完成数据采集与处理。
4. 数据保存与报告生成
可将数据以表格、图谱或PDF报告形式导出,也可将结果存入数据库或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同步。
七、日常维护与使用建议
保持比色池洁净:使用后及时用纯水或专用溶液清洗比色皿,防止残留物影响下次测量。
定期校准波长:使用标准滤光片进行波长校正,建议每月至少一次。
更换灯源:氘灯和钨灯为消耗件,建议按累计点亮时间定期更换,避免输出波动影响测量结果。
光路保护:避免在测量过程中打开样品舱盖或暴露光路,防止环境光干扰。
八、优势与适配性总结
九、未来升级潜力
作为一款高端科研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Evolution 300不仅满足当前复杂分析需求,其平台化设计也为未来升级与技术集成提供了空间。
可与色谱系统联合工作,进行在线检测或流动比色分析。
数据可嵌入实验室信息系统(LIMS)实现集中化管理。
可预留AI光谱解析模块接口,用于光谱智能识别与分类建模。
十、结语
Evolution 300 是一款集稳定性、灵活性、智能化于一体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适用于各类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制药企业、检测中心等对分析精度与数据完整性有较高要求的机构。其在传统光谱分析基础上实现了性能与操作体验的平衡,使分析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准确地完成各类测定任务。
科学合理地使用该仪器,并结合应用场景进行个性化配置,将显著提升实验室的分析效率与数据质量,是实现现代化分析流程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