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三名气候变化抗议者在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引发一场风波,他们向两幅梵高的《向日葵》画作泼汤。该事件迅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争议。这并非气候组织成员首次使用此类极端手段抗议气候问题。在2022年10月,同样是在伦敦,一幅梵高作品遭到类似的抗议,导致两名抗议者入狱。
这次事件中的两幅《向日葵》画作分别来自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馆藏以及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的借展。值得庆幸的是,画作由于外有玻璃保护,没有受到实质性损害。伦敦国家美术馆随即发表声明,表示三名涉事者已经被当地警方逮捕,事件没有造成对艺术品本身的永久性损害。
这类抗议行为引发了文化界与环保团体的激烈讨论。一些人认为,抗议者将关注度引向气候变化的同时,也在破坏文化艺术珍宝,给社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伦敦国家美术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行为尽管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但通过破坏文化遗产的方式来传递气候诉求,会削弱其实际效果,也让艺术领域的工作人员与参观者感到担忧。
近年来,全球多个博物馆和艺术展览场地成为了气候组织抗议的场所。这些抗议者通常选择在热门展品或名画前进行突袭,来最大化媒体曝光度。除了泼汤事件外,其他常见的行为还包括将自己粘在画框或玻璃保护罩上、举标语大喊口号,甚至威胁破坏展品等。在这些事件中,目标作品大多出自知名艺术家之手,如莫奈、梵高和伦勃朗等。
这类行为引发了公众对抗议合法性与手段的广泛讨论。一些人认为,气候行动的急迫性确实需要采取更激进的方式,以唤醒人们对气候危机的重视。然而,也有不少声音表示,攻击艺术作品不仅不合适,还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使得公众对环境保护产生抵触情绪。艺术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应该被尊重和保护,而不应成为政治诉求的牺牲品。
在去年10月的一次类似事件中,两名抗议者因向梵高的另一幅画作泼汤而被判入狱。英国法院的裁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虽然抗议者辩称其行为是非暴力的、象征性的,并未对作品造成实际破坏,但法院认为,这种行为无论在法律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已经越界,侵害了公共文化财产的安全与公众的权利。
如今,这样的抗议方式在全球多个博物馆、艺术中心及公共文化场所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文化机构不得不加强安保措施,采取更严格的参观限制,以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但这一系列的抗议事件同时也反映了全球气候行动者的困境:在传统抗议手段效果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更能吸引媒体注意的方式来引发人们的关注。
此次伦敦国家美术馆的泼汤事件,再次将气候变化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推上了风口浪尖。如何在合法、合理、有效的范围内表达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同时不损害文化遗产,这个难题仍然没有答案。尽管这些抗议者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为了唤醒更多人对气候问题的关注,但其行为是否真的能够有效推动气候政策改革,还是引发更多负面效应,将是未来值得深思的话题。